□本报记者 赵丹丹 实习生 张梅
把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当作亲人来照顾,为老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甚至洗澡搓背。在裕溪口街道新裕路社区,班友萍和其丈夫15年如一日照料孤寡老人的事迹令人称道,更让人惊讶的是,班友萍左眼失明,家境困难,一家人一度靠低保救助生活,困境之中,爱心不仅没有消磨,反而愈发熠熠生辉。
“如果没有他们,我哪能活到现在?”“三八”节前夕,已是耄耋之年的王文金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地说,自己一生孤苦伶仃,幸运的是晚年时拥有了班友萍这个“女儿”。
耄耋孤老幸遇好心人
王文金说话时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在班友萍的“翻译”下,他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上世纪50年代,老家合肥的王文金来到芜湖裕溪口。几十年来,王文金摆过渡、打过散工、收过破烂,一生居无定所,且没有娶妻生子。在裕溪口,王文金认识了同乡班友萍的公公。考虑到王文金一人孤苦无依,每逢春节等传统佳节,班友萍的公公总会叫上他到家里吃顿饭。
年岁渐高后,王文金无法再养活自己,居住在好心人提供的一处没有安装水电气的简陋住房,再加上年轻时落下的关节炎毛病,生活十分困苦。此时,班友萍的公公已经过世。目睹老人的遭遇,善良的班友萍和丈夫商量:“总不能让老人家饿着,要不我们每天给他送点饭菜吧。”
这一送,就是15年光阴。
清贫人家将善良放大
班友萍的家是几间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走进大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椅子上朝着记者微笑。“这是我婆婆,今年和王老一样大,也是84岁。”班友萍说,婆婆腿部有疾病行走不便,吃喝拉撒全在家中。一头是需要照顾且离不开人的婆婆,一头是离家不远处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班友萍毫无怨言地挑起这个“担子”。
这个善良的家庭并不宽裕。班友萍左眼失明,一家人靠丈夫在外打零工生活,儿子大学毕业前,他们还是社区的低保户,班友萍同时享受着重残救助。3年前儿子从大学毕业,尽管家境并没有因此好转,但班友萍还是主动退出了低保:“儿子毕业了,家里的花费就小了,一家人养活自己肯定能行。”
尽管家境清贫,班友萍的善良之心并没有丝毫动摇。她说,自己家条件有限,“平时我们吃什么,就给老人送什么。只要有我们一口饭吃,就绝对不会让他饿着。”除了一日三餐,班友萍还要帮老人洗衣服、床单,去老人住处帮忙打扫卫生,丈夫王新政还会去帮老人洗澡、搓背。
爱心成就老人幸福晚年
3月6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王文金老人所住的活动板房时,阳光正好。老人坐在走廊外的轮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记者看到,小小的房间宽敞明亮,卫生间、卧室、厨房一应俱全。新裕路社区负责人介绍说,由于老人以前所住的房屋漏水严重,且有坍塌可能,社区为老人提供了一间原本供拆迁户安置过渡的板房。“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上厕所都不用出门。”对于现在的居住条件,老人很满意。
老人打开碗橱告诉记者,还有好心邻居送来了香肠、咸鱼等,“菜很多,我煮饭时在锅上蒸一下就行了。” 班友萍说,以往老人就住在自己家隔壁,一日三餐送饭送菜,老人住进活动板房后离家远了,走路要十几分钟,班友萍怕冬天送饭菜过来后凉了,就给老人买了个电饭锅,让他自己每天煮点饭。
自2008年起获悉班友萍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后,考虑到其家庭情况,新裕路社区积极为他们寻求着政府及社会帮扶。“去年为他们争取了临时救助和春节慰问,总共3000多块钱。”社区负责人说,社区为老人添置了轮椅和电话,目前还正在为班友萍争取居家养老补助,在为她减轻经济负担的同时,努力让老人的晚年更加舒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旻)3月7日至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率执法检查组来芜开展国防教育法律法规实施情况检查。市委副书记潘朝晖,市领导朱诚、蒋礼国、王沧江、凤剑峰,...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