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江晟 实习生 陈国强
5月10日,本报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有点“不配合”》为题,对部分市民反映近期使用公共自行车时遭遇的一些不愉快,并建议有关部门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情况进行报道。
报道见报后引起读者的共鸣。其中一些读者致电本报“党报热线”,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便民服务措施。
“看过该报道后,对此我很有感触。”在芜湖市某机关工作的李女士介绍说,每天早上上班时,她从小区附近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位上取车,骑行至奥园公交站台的公共自行车停车位,待完成还车手续后,再乘坐公交车去上班。然而,取车容易、还车较难的情况,却让她“痛苦不堪”:由于几乎每日早间该处停车位上总是没有停车位,即使在周边就近找寻停车位,有时也很难如愿。为此,前几日,她便在无车位可停的情况下,采取了边自行锁车停靠在停车位旁,边致电客服热线等方式来寻求解决,结果客服人员却认定这种方式不妥等说法,让其感到十分不解,“我们也想将车停上,但是邻近周边停车位都满了,到哪停车啊?要是针对一些较‘热门\’停车位,有关部门能及时灵活进行调度的话,那么这些情况应该会得到改善!”她表示道。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确是一项便民服务措施,但怎么进一步做好服务,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啊!”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范先生说,有时在租赁车辆时,时常发生租赁卡被锁死等问题,有关部门应将热线服务号码,设置在停车位的醒目位置上,以方便一些视力不佳的中老年人。对于部分停车位“热门”“冷门”,以致无法及时取还车等问题,范先生也有着同样感受。他告诉记者,目前在市区部分路段,时常会出现一处停车位全满,邻近区域的一处停车位全空的情况,这让大家感到不能理解。以城南区域为例,奥园、原迎客松大道等区域停车位,受人流量、公交站台等客观因素影响,停车位很紧张,但毗邻的省中医药高专附近停车位却很充裕,甚至出现了全空的情况。有时还出现了一车难取的问题,即有关部门未将车辆摆放在停车位上,而将全部车辆用链条锁起摆放在一旁。对此,一些原打算取车的市民只能作罢,或选择乘坐公交车,或采取其他方式出行。
记者手记: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在芜湖市“扎根”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一种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是值得在全体市民中加以推广的。记得在该系统在芜湖市试用后,尽管随后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小故障,但不少市民还是对此称赞有加,认为其的确是一项“民心”工程。目前,随着市民使用率逐渐提高,该系统已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细化管理、完善服务,是管理维护部门必须认真解决的一道“思考题”。
新闻推荐
高登榜在检查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时强调科学精确调度排期 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本报讯(记者 赵云涛)昨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高登榜深入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林都圩段,检查工程建设情况和防汛准备工作。他强调,要科学调度、倒排工期,确保工程...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