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好孩子不哭,爷爷抱着你打针好不好?”25日上午,记者来到宣州区双桥街道双塘村卫生院,只见被当地群众誉为“最美村医”的陈宝太,正在给一位发高烧的小女孩打吊针。小女孩在他的安抚下,很快安静下来,并破涕为笑。
40多年来,他不仅是一名救死扶伤的乡村医生,还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亲人。他的电话号码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就是救命号码;群众纷纷说:“只要他在,大家的心就安。”
行医在乡村
1969年,高中毕业的陈宝太,下放到当时的双桥双塘村。当时的双塘村正在建立卫生室,因为他是知识青年,村里就让他跟南湖农场下放的老医生曹有柱学医当“赤脚医生”。在跟曹医生学医没多久,一件事就深深地触动了他:那是在1970年夏末,村民吴为胜因贪凉发烧,曹医生闻讯后带着他赶到吴为胜家时,发现吴为胜因高烧已出现脱水症状。因村卫生室条件差,曹医生当即建议其家人送吴为胜到县医院治疗,否则会有转为肺炎的危险,可吴为胜因家境贫寒怕花钱,觉得自己能扛得过去,咬牙拖了近两个星期,直至高烧昏迷,其家人才凑钱将他送到了县医院,花了几百块钱才转危为安。“那时候几百块钱对于农村家庭来讲,就是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啊!”经历了这次事情之后,陈宝太决心当好一名村医,为落后山村群众解决痛苦。于是,他先后放弃了保送到劳动大学学习和到陈村水库工作的机会,潜心学好医术,留下来当好村民健康“守护神”。
从那以后,陈宝太在双塘卫生室扎下了根。40余年的行医生涯里,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条铁的法则:24小时应诊,随叫随到,对重病号要亲自护送到医院。就这样,双塘卫生室虽简陋,可渐渐地却在四乡八镇名气鹊起。
子亦承父业
曾经的三间茅草房的双塘卫生室,如今已是一栋亮堂的小楼,卫生室整洁明亮。“这是我儿子陈松,医学科班毕业,也取得了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证。”采访中,陈宝太颇为欣慰地告诉记者:儿子学医,算是子承父业。“父亲良好的医德从小就感染着我,让我从医,立志像父亲一样当好乡医。”
“自记事开始,父亲就没有在家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因为他太忙了。”已从业10多年的乡医陈松告诉记者:在行医的过程中,他一直遵循着父亲“医德为重、患者至上”的教诲。据陈松回忆:1997年夏,连续多日的暴雨导致大水淹没了周围的乡村,一位村民在蹚水的时候踩到了玻璃,脚掌血流不止,父亲得知后当即用塑料袋包好药品,游过浑浊的污水,赶至该村民家中为其治疗。“当时看到父亲泡在污水里,我觉得父亲是那么的无比的高大,觉得自己也应该像父亲学好医术,为村民做点什么。”如今,陈松已从事乡医13个年头了,他的医术日益娴熟、精湛,并成为父亲的好帮手。
行医更行善
“陈医生医术高明,心地善良。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他还会减免医疗费用,甚至还给患者资助。”10多年前,孙埠一位村民在制作烟花爆竹时不慎被炸伤,送到芜湖进行了治疗,在恢复期由于经济问题出院回家。患者回家后找到了陈宝太,陈宝太将儿子陈松的卧室腾出来给患者住,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患者最终康复,考虑到患者家庭条件不好,陈宝太没有收取这位患者任何费用。
家住双塘嫁到郎溪的龚女士也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她找陈医生看病的时候,陈医生托她带2000元钱给郎溪的一个留守儿童,说是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他们的报道后觉得他们需要帮助,但是自己出门又不方便,所以才请她带去。据双塘卫生室一位医生介绍,近几年来,陈宝太对周边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的捐款3000元以上的就有10多笔,至于几百元的捐款更是数不胜数……
新闻推荐
梅达君(1908-1993),曾用名梅光庾。著名民主党派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宛陵梅氏章务望三十一世孙。父梅永贵,老同盟会员,历任芜湖、苏州市公安署长。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与赵朴初同学,相交莫逆,终...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