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她是芜湖某采石场最小的采石女;20年前,她成为上海媒体关注的优秀外来打工妹,被称为“打工偶像”;15年前,小学文凭的她成功竞聘知音杂志社编辑;8年前,长篇自传《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使她成为不少年轻人励志的榜样;今年,她带着新书《谁的奋斗不带伤》强势归来……她,就是赵美萍,一个人生经历近乎传奇的女子。
少时了了大亦佳
《左传》有载:“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由此,江苏省如皋市得了个雉水的别名,赵美萍就出生在这个别名雉水的地方。
1970年的正月初一,那里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诞生了一个女婴,她的到来使婚后8年未育的父母异常惊喜,父母给她取了一个叫“美萍”的名字,他们不曾想到,这个名字将成为他们女儿传奇经历的最生动表达。
伴着喜庆气氛来到这个世界的赵美萍命运却异常的坎坷。在她9岁时,疼爱她的父亲患病去世,母亲也深受打击一病不起。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赵美萍接过了家庭的担子,一边做农活一边看书……
1981年,母亲改嫁给芜湖市小荆山采石场的一个采石工人为妻,赵美萍姐妹俩也随着母亲来到了芜湖。由于家境一般,母亲多病,妹妹年幼,赵美萍读完小学就被迫离开学校,跟着大人扛着铁锤上山砸石头,她成了当地最小的采石女,当时还不满14岁。这一砸,就是6年,也正是那段炼狱般的日子造就了赵美萍顽强不屈的个性,在以后的人生中,这段苦难经历使她受益无穷。从13岁到19岁,赵美萍的人生花季却伴着泪水、汗水甚至血水,在采石场度过。“山上放炮了,悬崖峭壁上的石头轰鸣而下,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巨大的石块追着我咆哮而来,我夺路而逃,巨石紧追不舍,直至它击中我……”赵美萍说,她至今还经常会梦见这样的场景,那段炼狱般的岁月成为了她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在采石的间歇读书成为她这段时间最开心的事,也是唯一的寄托。“不过,如今我又十分感谢命运给我安排了这样一段炼狱时光。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历,才使得我在日后面对人生中的磨难坎坷、惊涛骇浪时,学会了淡定从容、坚强面对、感恩慈悲。”
1989年的那个夏天,19岁的赵美萍背着14本日记离开芜湖去上海,踏上了漫漫打工之路,一同带去的还有母亲生病欠下的几千元债务。在上海的9年打工生涯中,她先后当过服务员、缝纫女工、服装公司技术员、广告公司文案策划,吃尽了异乡谋生的辛酸,也逐渐闯出了个人的一小片天地,她的成长事迹逐渐被当地媒体作为外来打工妹的优秀代表曝光。
1994年,赵美萍开始尝试向各类报纸杂志投稿。稿件无数次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上海侨报》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小诗《嫦娥》,为她坚定了写作的目标。这之后,赵美萍的写作之路异常明朗,陆续在《上海小说》、《新民晚报》、《劳动报》等报刊上发表故事、小说等。还撰写了大量的纪实文章在《知音》、《恋爱·婚姻·家庭》、《女报》等杂志上发表。
《知音》,我今生的知音
1998年,命运之神再一次垂青这个坚强的女子。那一年,赵美萍投稿多次的《知音》杂志社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采编人员。面对这个消息,大多数的职业写手都只能一笑而过,身为打工妹的赵美萍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应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她将自己发表过的所有作品复印后邮寄给了知音杂志社。让她惊喜的是没几天,她接到知音杂志社的面试电话。赵美萍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张机票,直飞武汉。
竞聘作为国内著名期刊的知音杂志采编,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当时与赵美萍一起参加面试不是刚毕业的名牌大学生,就是已经在新闻行业混迹多年的资深记者,甚至还有作家、研究生。“我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凭……”轮到赵美萍,这样的开场白让当时坐在她面前的评委们大跌眼镜。不过,当这个不到30岁的女孩将自己之前传奇经历娓娓道来,5分钟后,结果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评委们最终被她曾经优秀的作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打动,赵美萍实现了自己当一名杂志编辑的梦想。
一个仅仅小学毕业的采石女、打工妹当上全国著名杂志的编辑、记者,神话般的消息当时很快就在全国的各大媒体发酵。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记录片之窗》、安徽卫视、湖南卫视、河北卫视、《打工·知音》、《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女报》、《当代青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女友》等30多家媒体先后关注了此事。赵美萍这一次成为了全国的焦点,也成为了打工人的榜样。
从“苦难”到“奋斗”
赵美萍至今仍然记得对自己人生产生影响的几本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等。这些书中的主人公,各自都经历过不同的苦难。相同的是,他们都与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抗争,并最终成了自己命运的主宰。在知音杂志社工作期间,赵美萍经常会遇到一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已经绝望的年轻人找上门来求助。她于是想到了要将个人经历写成作品,鼓励他人树立对生活的信心。2005年,赵美萍创作了自传体散文《苦难,是一所人生的大学》,并获全国首届鲲鹏杯文学大赛散文二等奖。同年,其自传体小说《我的苦难,我的大学》问世,并获得“QQ·作家杯”征文大赛特别大奖和最感人作品奖。“当年,那本书出版时,我并没有想到会产生那么大的社会反响。我写作时,只因为心里有故事,必须一吐为快。出版后,受到的热烈关注,反而让我有种受宠若惊之感。”赵美萍说,那一次让她明白一个道理,真实的励志故事,比什么都感人,其生命力也更长久。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撕开自己的伤口,向人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但如果所做这一切,能给他人带来正能量,赵美萍则义无反顾。
这本书出版后的8年时间里,有不少读者从网络上找到她,加她QQ,给她留言、写信,向她倾诉。每每于此,赵美萍总会结合个人经历耐心开导。而时隔8年,当年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首印的3万册早已售罄,也正因此,赵美萍萌发了再出版一本激励年轻人斗志的书的想法。今年4月,赵美萍的新书《谁的奋斗不带伤》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
赵美萍说,《谁的奋斗不带伤》其实是励志自传《我的苦难,我的大学》的翻版,不过增加了14万字的感情内容,这使得自己的个人奋斗历程更为丰满立体,也更具可读性。那其中,有她在芜湖时刻骨铭心的初恋。“曾经,我为一个帮我家拉石头的年轻拖拉机手,缝补他上衣的口袋。至今,我仍然记得,那只密密缝补的、热情洋溢的花补丁,怎样寄托了我的一片深情。17岁那年,我陪着一个比我大5岁的男孩,坐在家门口的塘埂上看月亮,羞涩地听他说:我喜欢你,我会等你长大。曾经,一个发誓非我不娶的善良男孩,因我父母的偏见,将他深深伤害……”赵美萍表示,虽然与自己的暗恋对象走到了一起,但婚姻之舟却半路触礁。在新书中,她也深刻剖析并反思了自己:奋斗与爱情,究竟谁更伤?“年轻时,我们需要一边奋斗一边恋爱。但往往奋斗成功了,爱情却半路夭折。如果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而奋斗则是一场战争。不幸的是,我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爱情。如今蓦然回首,才发现,青春是一条泥沙俱下的河,只有顺利泅过,才能深刻体悟到这一路的离合悲欢。”
赵美萍的真诚也打动了不少新书的读者。“之前看了作者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已经是非常地感人了,作者的经历非常地艰辛,但是最后还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书增加了很多的内容,所以这次毫不犹豫地买了,刚刚看了20多页就不敢看下去了,真的是看一页,眼泪就流个不停。”一位读者如是评价。
最难忘芜湖8号码头
“芜湖,那曾经是一个让我爱恨交加的城市。曾经发誓一旦离开这里,就再不会回来。然而,这里毕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如今,才恍然明白,我就像那空中的风筝,无论飞多远,线头依然牵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异常怀念起江边的那座美丽的城市。对芜湖,只有爱、没有恨了。”赵美萍告诉记者,“芜湖有一个地方,让我对它藏着初恋情人般隐秘的爱。那就是‘8号码头’。这里,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年,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从南通港乘坐客轮来到芜湖,就是从这里上的岸。”赵美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乘轮船从南通来到芜湖的情景。“那时,四等舱有高低床可以睡,类似火车卧铺,每间6个人,但要12块钱,我们买不起,只得选五等舱。一张席子,一床脏兮兮的小被子,往船舱里一铺,那就是我们20多个小时旅程的床铺。厕所里出来的气味混合着脱了鞋的脚臭填满船舱,熏得人直想吐。”她说,自己第一次登陆芜湖,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江面,一望无际的水,心情一半新奇,一半忐忑。不知道终点站等着自己的是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
赵美萍尤其难忘的是那段在芜湖的少年时光,每遇雨天,山上不能采石,便独自走上几公里弯曲泥泞的泥巴路,到芜钢,换乘2路公共汽车,到市区,然后再步行一段路,到江边,到8号码头,坐在江堤上,看江水、发呆、想心事。江水滔滔,无法带走少女的惆怅心事,无法带给少女未来的承诺,甚至无法给她一个灿烂的希望。无数次与大江的“交谈”,让赵美萍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面对滔滔江水,志在四方之人,会感到气势磅礴、振奋人心,而自卑沮丧之人,只会感受到抑郁彷徨、渺小绝望。赵美萍庆幸的是在自己少年时,长江给了她振奋人心的感悟与力量,让她感受到了它的豁达大气,它的深沉恬静。
几年前,赵美萍倾其所有,为母亲在世茂滨江买了一套房,也延续了自己与“8号码头”的不解情缘。而近些年,她抽空也会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芜湖。她说,每次回到这里,面对长江,面对昔日的8号码头,总会感慨万千。虽然,当年那个羸弱自卑的少女已非昔日模样,虽然她已漂洋过海在异国定居,但她的心,依旧是昔日之心。坐在江边,她依旧能够回忆起——当年那个撑着黑布伞、踩着黑雨靴的农村少女,怀着怎样惆怅的心情,徘徊在江边,找寻着与命运抗争和生存下去的力量。“其实,没有一种命运不能改变。只是看你,是否想改变,是否努力去改变,是否有毅力去改变。长江都能改道,何况命运呢?”赵美萍坚信这一点。
笔耕不辍到如今
赵美萍如今生活在大洋彼岸的休斯敦,同时是《知音·海外版》驻美国特约编辑、记者。“现在学习英语成为我的首要任务,这里的社区大学有短期英语学习班,每学期60个小时,至今我已经学了四个学期,240个小时,现在总算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了。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学好英语,能够用英文写作,这将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个突破。”闲暇时,她便会在自己的院子里侍弄花草,种菜,偶尔也会跟着先生去学打高尔夫球、出去旅游。更多的时间,她依然用来阅读和写作、参加当地华人的一些笔会活动。赵美萍觉得,人在任何时期,都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曾经无法想象的生活,如今一一展现眼前,“也许,这就是命运对我曾经历经苦难的回馈吧。”
“我觉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做人应做到——善良、谦逊、感恩、慈悲、自信。我特别想告诉一些草根朋友:保持这几样,即使没有达到你理想中的事业成功,那么,至少你做人是成功的。而做人,是成功的基石。”赵美萍谈起成功的感悟时如是而言。她说,个人成长经历,就像自己用了15年的网名——“漂泊的萍”一样,漂泊无定,动荡不安。从如皋漂到芜湖,再从芜湖漂到上海,再从上海漂到武汉,再从武汉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赵美萍的人生浮沉如漂萍,坎坷见坚强,但她从未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自信,上演了一段草根逆袭的人生传奇,正如其父母几十年前给她的那个名字,是大海波涛汹涌间的那叶大美之萍。
□ 本报记者 戴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江晟 实习生 祝婷 张敏)“当初是我不对,主要是想维持生活。现在我们家不符合条件了,就不应该再享受政策。不过,我更感谢的是你们,让我找到了...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