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小兵 潘晔
日历翻回到2011年8月23日,就在这一天,芜湖市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全面部署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各项工作,标志着芜湖正式迈向了“跨江时代”。自此,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芜湖”蓝图呈现在每个江城人眼前。
这张宏伟的蓝图上,有一个星光熠熠的坐标属于“跨江发展的桥头堡”——江北产业集中区。从2011年到2013年,江北从最初的一片空旷成长为今天的欣欣向荣,迎来了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她的每一个脚步,都将深深烙印在芜湖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浩荡征途中。
全市共下“一盘棋”
巨笔如椽,集中区每次落墨,令跨江时代新芜湖的轮廓变得日益清晰。
2012年2月,江北集中区由原“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调整为 “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调整,不仅有利于集中区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而且对芜湖跨江发展、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江北、推进跨江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加快建设江北摆上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1号文件锁定“江北”,足见跨江发展对芜湖的重要意义,更体现出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推动跨江发展的决心。
被纳入“全市一盘棋”后的集中区,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新篇章。“两年前,集中区还处在规划编制、征地拆迁等基础阶段,几乎‘一片空旷\’。如今,这里正处发展的高峰期,到处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集中区管委会副主任贾开明深有感触地说,进入“跨江时代”,集中区不仅与市直部门对接起来更顺畅、更直接,而且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布局,均得到全市各级部门大力支持。两年来,各县区在产业招商方面与集中区积极合作,一些重大项目也优先在集中区布局,全市上下都为跨江发展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用集中区经贸发展局局长阮剑胜的话说,集中区这两年的发展更“接地气”了。他的经历,折射了江北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工作叫做12乘12,即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连续工作12天才能休息。”阮剑胜说,正是由于每位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以及全市政策、财政、人才等优势资源的加速集聚,才推动集中区发展走上新台阶。
一张白纸做文章
2011年,集中区以西的长江沿岸还是一片农田。如今,一个深水良港已初步形成,几台门座式吊机在烈日下灵活地“运动”。据了解,这个投资6.1亿元、年吞吐量达380万吨的码头项目已经进入机械调试状态,预计本月内即可试运行。“项目审批工作只用了8个月时间,一般情况下至少2、3年。”身为安徽江北金山港储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德胜告诉记者,一切得益于集中区“先行先试”的产业政策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跨江时代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张德胜\’纷纷落户江北。”江北集中区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广翔介绍说。截至目前,共引进项目111个,总投资规模66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616万美元。在签约落户的项目中,投资规模达100亿元以上的项目1个、50-100亿元项目1个、30-50亿元项目5个,10-30亿元项目15个,5-10亿元项目14个。集中区的目标是努力打造皖江示范区的示范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志性平台,使其成为高端产业密集区、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生态滨江新城。正因如此,集中区找到了“文章的写法”,即坚持“双轮驱动、产城一体;规划引领、基础先行;组团发展、重点突破;特区策略、先行先试;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等。
江北集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划调整后的2年,也是集中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加速发展的时期。集中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产业招商与金融招商并重,加快培育总部经济,初步构建了金融服务体系,两年来实现税收11.5亿元,仅今年前7个月即实现税收5.05亿元。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王洋)8月23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许如清率督察组在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庆领陪同下,来芜督查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副市长胡锡萍陪同。 &...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