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相辅相成,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功能互补。
近日,记者在宣州区水阳镇裘公社区采访时发现,当地农民在种植中就将传统的精耕细作与现代种植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增产增收。
增收——显而易见
阳春三月,依然春寒料峭,但宣州区水阳镇裘公社区刘坝村民组王道文的蔬菜大棚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掀开塑料薄膜,一股热气立即扑面而来,再接连掀开两层薄膜后,一棵棵丝瓜苗正旺盛地生长着……
“2月25号丝瓜苗下地,4月下旬丝瓜就能够上市了。”看着生长旺盛的丝瓜苗,王道文高兴地说。
丝瓜苗生长旺盛让王道文高兴,但让他更高兴的当属丝瓜种植带来的高收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4月下旬上市,到10月下旬下市,整整6个月的收获期,按每亩保底2万斤、2元/斤的均价来算,一亩丝瓜的销售收入在4万元左右。丝瓜收货后,他还会种植一季莴笋,莴笋的销售收入也在1万元左右,除去成本,他一亩大棚的纯收入能达到4万元左右。现在他有六亩地的大棚,每年轮种三亩丝瓜,年收入能够达到十万元以上。
由原先的种植水稻棉花亩均收入只有千元,到现在的亩均收入高达到4万元,依靠种菜就能够发家致富,这是王道文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但当记者问到是否再打算扩大种植规模,获得更多收益时,王道文却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不会再扩大,也不能再扩大!
明明有钱赚,却不去赚,王道文的答复让人惊奇。而当深入了解,记者却发现,他们的选择其实十分明智……
规模——只能适度
“蔬菜种植是个精耕细作的事情,规模不能太大。”谈起大棚蔬菜种植,同样也是菜农的裘公社区党总支委员、农村支部书记吴广宏和王道文有着同样的观点。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提倡规模化种植,但是在他看来,以户为单位的蔬菜种植,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一方面规模太大必然会导致管理跟不上,从而导致产量和质量的下降,收益也必然下降。另一方面,规模太大必然要请人,而现在一年至少3万元的人工费是少不了的,而请到的这一个人也只能管理一两亩地,如此对比之下,请人还不如不请。吴广宏同时还告诉记者,裘公社区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地区,人均土地只有一亩多,土地流转难度非常大,而流转后大量富余50—60岁的劳动力就业也成为一个大问题。
对于吴广宏的分析,已有60岁的王道文十分赞同。他告诉记者,在蔬菜种植中,他们村的绝大部分菜农走的都是“精耕细作”和“量力而行”的路子,根本原因就是蔬菜种植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这里的“高投入”不光是资金投入,还包括大量的人工和管理投入。
“一般的人干不下来,一年到头没的休息,赚的都是辛苦钱!”谈起大棚蔬菜种植带来的收益,王道文用“辛苦钱”进行了比喻。他告诉记者,以种植丝瓜为例,年初就要开始平整土地、下底肥,到2月中旬苗下地,紧接着就要搭架子,人工授粉、收货,收货后紧接着又要种植莴笋,联系育苗。“天气稍微暖和点,大棚内气温就有四五十度,很多人都受不了。六个月的收获期,白天要人工授粉,夜里要起来采摘销售,那真是没日没夜地忙。”王道文说。
规模扩大了,自己做不下来,人工也请不起,让裘公社区的菜农们渐渐明白一件事——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适度规模种植。也正是这些原因,他们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精耕细作”的蔬菜种植模式,为的只是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大的效益。
但“精耕细作”就能带来“高产高效”?这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先进的种植技术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成功——精耕细作+技术
“2009年我们就花3000/月的高薪,请了技术员到村里进行了3个月的丝瓜种植技术培训。”谈起学技术,带头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吴广宏一脸兴奋。据他介绍,在蔬菜种植中他们一直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的运用,请人授课、组织外出学习都是常有的事。除此之外,他们还不断进行摸索,现在已经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的“丝瓜+莴笋”的种植模式。“大棚的搭建、人工授粉、水肥温度的控制都有着很高的技术含量。”吴广宏给记者一一详细列举说。
精耕细作与先进的种植技术合作,让裘公社区的蔬菜种植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攀升,而正是精耕细作和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带来的良好质量,让当地的蔬菜迅速地打开了销路、开拓了外地市场。如今,裘公社区的蔬菜是供不应求,已经远销到芜湖、南京等地。
“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吴广宏告诉记者,现在裘公社区大棚蔬菜面积共有150余亩,从事蔬菜种植的有40余户近百人,菜农都因种植大棚蔬菜致了富,不少菜农不仅在当地建起了新房,还在市区购买了商品房。
期待——更多关注
谈起大棚蔬菜种植,王道文、吴广宏等人高兴之情是溢于言表,但是他们也有一些事让他们耿耿于怀。
“我们以家庭为单位,每户几亩精耕细作。”吴广宏说,正是这样的规模,让很多发展大棚蔬菜的扶持政策与他们“擦肩而过”。现在市区两级对大棚蔬菜扶持政策是200亩连片建设给予4000元/亩的补贴,但对吴广宏来说,别说新建200亩,就是20亩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这一政策,也让当地不少想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农民产生了“退意”,毕竟每亩1万余元的前期投入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扶持政策享受不到,买保险也成了菜农们头痛的事情。王道文介绍说,现在对大棚参保的规模也要求必须连片100亩以上,这要求让他们无法为自家蔬菜买保险。“前年强对流天气,我家三亩的大棚掀翻了两亩,买不到保险,只能自己花了1万多元进行维修。”王道文抱怨地说。
“能否以户为单位,出台政策,在补助和保险等政策上给予一点点关心。”最后,吴广宏和王道文发出了这样的期盼……
新闻推荐
■杨荣武有这样一群人,背负岁月的凝重与丰盈,执着前行,躬耕烟草事业,他们是皖南烟叶人。有这样一个人,坚韧稳重,硬汉柔情,以铁的意志铸造人生价值,以最...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