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报报道了芜湖市弋江区在全省率先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的消息,文章见报后,记者走访了该区多所中小学校和本市其它区的一些学校,所到之处,感受到此项改革已引起各校负责人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很快就要触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弋江区教师,关注度更高,呈现出支持、期盼、观望、担忧的不同心态。
教师“无校籍管理”是个突破
在弋江区中小学校采访,不论对此项改革持何种心态甚至持有异议的老师,也都承认打破教师“一校所有”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推行此项改革将是体制上消除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交流障碍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市二十四中学,身兼教师和中层干部的刘老师认为,推行教师“无校籍管理”是今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只是弋江区在全省带了个头。从已经出台的方案看,如果此项改革能实施到位,可谓彻底打破了教师的校籍身份。此举可使教育教学资源在宏观上得到较为科学地均衡配置,从而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同时,这对时下包括家长和学生在内普遍存在的“名师”“名校”崇拜情结也是一种纠偏,将会进一步有效遏制择校行为。
澛港小学校长说,择校成为一个关系民生的社会问题,而其形成的关键原因,是教育资源的失衡,尤其是优质教师资源的过分集约。有着大量优质教师资源的所谓“名校”也成为大批教师向往流向的洼地。这些“名校”把优秀教师据为己有,不会让他们流到别处,教师本身也没有谁愿意调出去。至于城乡之间,以往教师从乡下调到城里好办,而要让城里教师到乡下去任教,却是难上加难,由此导致乡下学校缺乏教师特别是缺乏优秀教师,难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无校籍管理”,无疑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使师资力量朝着均衡有序的方向调配。
破解学校文化延续发展难题
采访中,无论是弋江区还是其它区的学校校长,都认为把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确实有利于推进教师轮岗,但由此引出的问题也不可小视。
校长们普遍担心把教师“从校长手里拿过来交给局长管”,宏观上方便了教师资源的配置,但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却不再那么直接,日常管理难度会增加。当下,依靠管理保秩序、提质量是学校运转的习惯,校长一旦失去或削弱了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权,那学校发展、教育质量、教师成长等诸多方面有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因此实施“无校籍管理”这项改革,要充分考虑由此引出的问题,并高度重视。
火龙岗中学胡校长说,无论推行怎样的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首先必须保持学校内部教师队伍的基本稳定。实行“无校籍管理”之后,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划好每校每年教师流动的合适比例,实行渐进流动。唯此,才能保持原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受影响,保证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
市二十九中倪校长认为,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需要破解学校核心文化延续发展的难题。校长、教师的轮岗流动,不能破坏学校核心文化的延续,特别是优质学校的教育核心文化是其教育质量的坚强保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无形资源,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若学校文化因为人员的流动而遭到破坏与打击,只会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复存在,只能实现教育的低位均衡。
需妥善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是先在学校工作后有家庭的,家庭以学校为中心,就近而居。实行“无校籍管理”制度以后,教师需要定期流动,但是家庭住址却不会轻易改变,因而,需要妥善解决教师流动的后顾之忧。
延安小学校长认为,实施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教师的分配流动需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尽可能地考虑到教师的家庭因素,保证其工作的岗位与家庭保持合适的距离,给路远的教师、下乡的教师以补贴等。如此才能妥善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安心从教。
采访中,校长们认为,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对职称的评定和晋升都很关注。教师的评价需要延续性与长期性,实行“无校籍管理”后,教师工作的定期轮换,评价的主体也在不断改变,因而,为了留下教师发展轨迹与资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材料,其档案随教师的流动而流动,由全新的服务学校补充完善。如此,才能为教师评职晋级提供完整详实的原始档案材料,全面考核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
“无校籍管理”改革需要公平
在弋江区多所中小学校采访,所接触到的教师都认为,推行此项改革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能会遇上不小的阻力,因此,要想此项改革获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必须做到公平公正。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此项改革,弋江区农村偏远学校的老师都抱有期盼的心态,对他们来说,交流到城区学校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交流到另一所农村学校,工作环境与目前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可谓坦然。而城区学校的许多教师则担心,一旦交流到农村偏远学校,工作和专业成长环境就可能比目前差了许多。
一些农村学校的老师还担心教师划片流动,农村和城区相对独立,那样就根本达不到促进城乡教师资源均衡的目的,导致此项改革出现”浮光掠影“的尴尬局面。
一些城区的教师担心教师流动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有背景有门路的教师流到城区的其它学校,而没门路没背景的老师只能“下乡”。
采访中,无论是教师、校长还是教育行政官员,都一致认为,涉及到“人”的改革都是最难最不容易的,特别是现实之中的“人情社会”“关系社会”, 推行此项改革会面对着“这张网”“那张网”,如何化解和破解,需要勇气、胆识和魄力。
记者 王俊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22日是第45个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共同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是今年纪念地球日活动的主题。记者从...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