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日炎炎的夏日到微风拂面的春天,作为芜湖首家免费素食餐厅,“雨花斋”开设已近一年。在媒体的报道下,“雨花斋”也日渐成为善心义举的代名词,在这个春天如蒲公英的种子一般四散传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一顿简单的素食,究竟让众人品出了怎样的味道?一顿简单的素食,又向社会传达了什么?昨日,本报记者走进“雨花斋”,首次以义工的身份感受了这间免费餐厅的“堂前厅后”。
义工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雨花斋”位于芜湖湾里街道的一条内街,外观上看去并不起眼。餐厅的义工袁友梅将记者领进餐厅后,记者这才发现它的“与众不同”:餐厅内的整体装修清雅却不失考究,墙上悬挂着被装裱起来的毛笔字,吊顶背景采用徽派喷绘,垂下的藤制照明灯使得整间餐厅雅致而舒适。深褐色的长桌上放着茶壶与绿萝,用来插植物的玻璃器皿上贴着“我爱您”的标签……
知道记者要来当义工进行体验式采访,袁友梅拿来一件米色背心:“这是我们的义工服。”她告诉记者,餐厅的义工大多在上午过来,当天值班的义工早上负责采购食物,其他义工上午帮忙摘摘菜,事情并不多,午餐主要由请来的厨师烹饪。
上午9点多,厨师已在后厨忙活开来。从切菜到烹饪,一位年轻的男厨师很快就将一锅土豆炒出了泛着油光的橙黄色,香气开始在不大的厨房弥漫开来。后院内,义工们正坐在矮凳上摘菜。袁友梅指指一位头发斑白的奶奶说,“这些小青菜都是她一大早从自家地里采摘下来送到餐厅的。”小青菜的叶片摸起来微湿,还带着泥土的芬芳,摘菜时首先要掐掉根部缀着的厚厚土块。七八个人围坐一圈,大家很快就摘出了三大筐的小青菜。
袁友梅告诉记者,在“雨花斋”所有的义工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大家互相之间尊称“老师”。“餐厅有五六十位义工,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年龄最小的只有十来岁。不过因为要上学,所以这个孩子只有周末才能过来。”
“感恩感谢”成就餐关键词
墙上的电子钟过了十点半时,店内陆续进来一些老人,一些义工在门口左右排开,只要有客人进店,就躬身欢迎说“你好”,一些常来餐厅的老人熟知餐厅的礼节,也会客气地弯腰回礼。
一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选了紧挨着门口的一张桌子坐下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姓蒋,今年62岁,最近一周每天中午都会从长江市场园坐车到餐厅,“这里的人对我们很好。”老人说,因为爱人出了车祸在医院住院,而他自己早年中风身体不便,所以听说了这个地方就径直寻了过来。76岁的侯奶奶和80岁的王爷爷是一对老夫妻,侯奶奶说:“我们家住在凤凰城,因为这两天在附近的医院打点滴,所以就近就过来了。今天是第一次来!”
光顾“雨花斋”的客人以老年人为主,其中多为孤寡老人或空巢老人。袁友梅说,也有一些老人家里条件很好,但是因为食素或者喜欢餐厅的氛围也选择每天都到餐厅吃饭。十一点刚过,热气腾腾的生瓜炒香菇、炒包菜、青椒炒素鸡、炒土豆和米饭被端到前厅盛放在托盘内。
餐厅采取客人排队的方式供餐,只见五名义工排成一排,分别负责拿碗、盛饭、盛菜、递筷子等环节。可别小看这些环节,处处都有讲究。用餐前,袁友梅递给记者一副手套和一个口罩,让记者戴上:“你初来乍到,就负责递筷子吧!喏,得像这样!”她拿起筷子用双手手掌轻握,躬身示范说道:“感恩素食!”袁友梅说,在“雨花斋”不能浪费食物,所以在给客人盛饭盛菜时要掌握分量,“盛得少还可以再添,盛得多没吃掉就浪费了。怕你第一次来掌握不好度,所以饭菜就不让你打了。”
此时,楼上楼下的餐厅已坐满了客人。十一点二十刚过,义工们开始引导客人取餐,大家井然有序地排着队依次接过义工所盛的饭菜。记者手中筷子一双双地被递到客人手中,换回了一声声的“谢谢”。除了一贯的四菜,大家还贴心地准备了两份小菜,客人有需要说一声,义工们就帮着夹菜。就餐前,当班的义工会领着众人诵读一遍《感恩词》,其间部分义工举牌提醒大家将手机调成静音。
爱的循环生生不息
接近十二点时,客人们陆续用完餐,不少人再次向义工表达感谢后才离开。这时,义工们自己才开始用餐。袁友梅看饭已经盛完,索性到后厨下了面条吃:“吃面条也挺好,代表常来常往。”值班的义工江老师数数碗,告诉记者:“今天一共来了76个人。”
这个人数在“雨花斋”是一个平常的数字。从2013年7月开设至今,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一些人甚至在来此就餐后索性加入义工队伍或者捐款捐物。在二楼的餐厅拐角,堆放着油、大米、面条和茶树菇等食材。“这些都是好心人捐赠的。”袁友梅说,“我之所以觉得当义工开心,就是因为你对别人恭敬,别人也会用爱心回馈你。”她说,“雨花斋”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与大家这种源源不断传达的爱与友善密不可分。
另一位义工谢全英则感触颇深地告诉记者:“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一顿饭,其实弘扬的是中华传统文化,比如说崇尚孝心爱心、低碳环保和健康饮食。”她认为,这顿免费的素食,只是通过一顿饭的方式在向社会奉献爱心传播爱心。
而在义工们口中的“大家长”、餐厅的负责人郑荣祥看来,当初他与四位朋友自费成立“雨花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弘扬素食文化。从最初的自掏腰包筹建餐厅到如今资金的来自社会、奉献社会,“雨花斋”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已经自成体系。对此,郑荣祥说:“‘雨花斋\’能走到今天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呵护关爱,而这种爱的循环是生生不息的。”
记者 李婷维 文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每年6月份是各大高校毕业学子离校的时间,随着“汽车时代”的来临,驾驶证已成为毕业学子就业的重要砝码。据了解,由于2013年“史上最严交规”的出台,考试难度陡然增大,芜湖各...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