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端午节,就不能不提赛龙舟,对汀棠公园的龙舟大赛可能市民还比较熟悉,但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过去芜湖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赛龙舟却在青弋江上。为了追寻那段远去的民俗记忆,记者日前采访了几位江城地方志和民俗专家。
龙舟竞渡曾使江城万人空巷
赛龙舟是端午节一项重要的习俗,有说是为纪念屈原,也有说是纪念伍子胥。芜湖地处“吴头楚尾”,赛龙舟的习俗自古就颇为盛行。芜湖民俗专家刘传汉先生介绍,文献中直接记载芜湖端午赛龙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人梅士劝《芜湖竞渡》一诗写道:“我昔曾在芜湖住,五月五日观竞渡。画船彩鹢高接天,雷笑云歌遏江雾。”到了清代中叶以后,龙舟赛的规模就更大了,记载也更详细。
刘先生告诉记者,从前,芜湖的龙舟赛不仅是端午当天才有,从农历五月初一就开始了,谓之“出龙”,到端午达到高潮,称为“收龙”。竞渡场就设在青弋江上,从现在的弋江桥位置一直到江口中江塔下,参赛的队伍装饰红、青等色为标志。比赛时,主赛船头红旗一挥,冲天爆竹一响,众人奋力划桨破浪向前。两岸彩旗招展,锣鼓齐鸣,观众呐喊声不断。当时的商户后门都对着青弋江,龙舟经过时,家家都放爆竹迎接,图个吉利。据说,当时的龙舟比赛竞争相当激烈,清人黄钺《壹斋集》中称:“重午竞渡,青龙属河南,红龙属河北,相遇必牴死角胜,虽婚姻不相让也。”
对于青弋江赛龙舟的盛况,民俗学者茆耕茹先生曾称:比赛时,上至金马门下至接官亭,参观者人山人海称为万人空巷都不为过,赛后获胜的龙舟会受到沿岸万人鼓掌欢呼,锣鼓庆贺声震耳欲聋,鞭炮声铺天盖地。这时,数根竹竿会吊着红包、彩带伸向获胜龙舟,划手们接过彩带,便系于船中间锣架上,以示威风得胜,彩带多时能有十余条。
民俗消失虽可惜 精神内涵需传承
这样热闹喜庆的端午龙舟大赛从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最迟至上世纪50年代还存在。市地方志办公室的赵保光先生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期,那时他还是个6、7岁的孩子,端午节时也曾到青弋江边观赏过赛龙舟。对当时的景象,赵先生只记得当时有两三艘的龙舟,两岸围观的人群也还不少,但其景象似乎已不如史志中描述得那么热闹了。
刘传汉先生表示,传统的清弋江龙舟大赛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消歇了。他说,1954年芜湖发生了特大水灾,青弋江大水漫到了两岸,百姓深受水害流离失所,损失惨重。灾后,青弋江又修建了防洪堤坝改变了河岸结构,再加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往日风光无限的龙舟大赛便成为了历史。
“如今的青弋江早已不是过去的样子,河道变得窄多了,水位也浅了不少,客观条件已不利于进行大型龙舟比赛,青弋江龙舟赛只能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记忆留存了。”刘传汉说。
“目前,市区内可以开展龙舟比赛的地方确实很少了,但对民俗传统的继承除了形式上的,还应继承其文化内蕴,比如赛龙舟体现的芜湖人奋勇争先、不甘人后的精神。”江城民俗专家姚和平称。
记者 杨唯伟
新闻推荐
据媒体报道,为杜绝酒驾现象发生,自2012年8月起,芜湖市某运输公司投资数万元购置了测酒仪,每辆车上路前,要求当班驾驶员到公司进行酒精检测,只有酒精测试值为零才可出车。该公...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