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食用方便,健康美味,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主食之一。考古发现与史料证明,面条起源于中国,至今己有4000多年的制作和食用历史。
芜湖人爱吃面条,每天早晨走到住家附近的小摊上来碗面条,外加一个茶叶蛋或两块卤干子,是芜湖人最传统的早餐。如果将一碗普通的面条放入特别熬制的卤汁里,上面放上若干片牛肉,再点缀上几叶香菜或青菜,这就是一碗荤素兼备、营养丰富的芜湖牛肉面了。
好面不怕巷子深
牛肉面纯属民间小吃,至今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芜湖,好吃的牛肉面大都藏在背街的巷子里。但好面不怕巷子深,“吃货”们会寻着诱人的香味而来。
位于赭山西路上的福禄巷里就“藏”着这么一家牛肉面摊,它甚至没有店名,完全是靠着实打实的手工制作,成为很多人常常惦记的美味。店老板是一对夫妻,丈夫叫张昌银,妻子叫戴继萍,来自沈巷,靠着“手擀牛肉面”,在福禄巷里经营了4年多。每天凌晨3点半钟,夫妻俩就开始起床,妻子忙着生火起炉,丈夫开始和面揉面。此时,从头天晚上8点多钟就开始熬制的卤汁经过7个小时的煨炖已经完成,开始散发出特有的香味。5月的芜湖,早晨5点多钟天已大亮,面摊上开始上客。张昌银已将面团和得溜光,当客人到来时,他快速擀面切面,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手擀牛肉面就端到了顾客面前。
在机械加工面条盛行的今天,张昌银仍然坚持手工制作,他要追求的是手擀面那种特有的味道,而这种吃起来非常筋道又不糊汤的效果,机器很难做出来。
张昌银说,手擀面的秘诀在于“粉好、面干、揉光”。粉好,是指面粉要好,手擀面选用的面粉都是特级粉;面干是指面团不能和得太软,软面好擀、省力,但会失去筋道;揉光是指要把面团反复揉搓,直到表面光亮,不能有一点粗糙。只有揉到这种地步,面条才会有韧劲。
揉面、擀面是力气活,虽然现在早晨很凉爽,一个多小时的忙活后,张昌银的额头上开始渗出细细的汗珠。侄子曾经跟在张昌银后面学作手擀面,仅仅学了一个月就放弃了,他无法忍受这样“费劲”的面条。
好味源于好配方
同样的一碗牛肉面,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的味道,秘密在于卤汁里的配料。杨家巷的三姐妹牛肉面就是靠着独家配方的卤汁征服了顾客的味蕾。
30多年前,大姐王平带着4个弟弟妹妹跟随父母从下放的郎溪农村回到了城市。因为找不到工作,王平到中山路上卖卤干和茶叶蛋谋生。相邻的摊位是一位卖牛肉面的师傅,聪明的王平很快学会了牛肉面的制作技艺。三年后,王平带着两个妹妹在北门的马路边摆摊,正式做起了牛肉面生意,后又移到杨家巷内。经过28年的经营,三姐妹牛肉面香飘芜湖,成为江城的一道美味。
在三姐妹牛肉面馆的大门前,一年四季都放着一口大锅,里面的卤汁在大火中不停地翻滚,腾腾的热气裹挟着浓浓的香味在小巷里四处飘散。经过5个多小时的熬煮后,王平的妹妹将锅里的配料捞起,又重新加入辣椒粉等,她说,还要再继续熬煮一个小时后,一锅泛着红油色泽的卤汁才算制作成功。这个卤汁里的配方也有十几种,当初王平把配方学来后,自己又根据客人的意见和自己的理解不断进行调整,摸索了三四年后才固定下来。王平视这个配方为核心机密,想学做三姐妹牛肉面的人需要交学费她才肯传授。目前已有6个人在她这里学会了制作牛肉面,之后,芜湖的街巷里又多了6家牛肉面馆。三姐妹没有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们的身上具备了芜湖人特有的聪慧和吃苦耐劳。靠着这份坚韧,三姐妹把一碗牛肉面做到名满江城,也靠着这碗牛肉面,她们养活了全家。
牛肉面的好吃让人上瘾,也让芜湖人的生活味道更浓更香。在冬天的寒冷中,一碗香辣的牛肉面让人吃得头上热气直冒;在炎热的夏季里,一碗牛肉面配上一瓶啤酒让人吃得酣畅淋漓。这样的场景在江城的街巷里随处可见。
记者 夏云来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天上午,刘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0553-3838110反映,位于金域蓝湾和江岸明珠小区附近的三潭菜市场的主体工程早于去年就已完工,但迄今都未能投入使用,不知为何?&n...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