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道荣”的名字,晚报不少编辑记者都十分熟悉,大家亲切地称呼这位老读者为“陶大爷”。陶大爷既是“报痴”,又是“书迷”,平时还爱在社区街道“管管闲事”,晚年生活充实又丰富。
家有藏书几百册
陶道荣的生活经历可谓丰富,他当过兵,转业后去过机关,后来又陆续在蜜饯食品厂、瓜子公司、果品公司上过班,直至退休。
虽然一生忙忙碌碌、普普通通,但让老人颇为自豪的是多年来沉浸在阅读中的一份乐趣。“不管是18年前,还是现在,我对书报的热情是有增无减。”陶道荣说,自己年轻时接触过媒体,从此爱上读书和写作,每天大量的阅读和参与互动成了他的习惯。“从晚报创刊开始,我就积极投稿,现在不完全统计,已经发表了130多篇。”老人搬出厚厚的剪报本,十分认真地说。
多年来,陶道荣见到书就如获至宝,他总会利用下班时间和节假日从新华书店、书摊找寻感兴趣的新旧图书。此外,还四处托朋友、甚至到废品收购站去淘书、收书。记者也在他家中看到,书柜、橱子都塞得满满的,不下几百册,多为政治经济类书籍,“最近几年喜欢看芜湖地方志,都集齐了”。为支持旧城改造,陶道荣已搬家四五次,每次他都要将自己的“宝贝们”包装完好,反复查看无误,才准许运送。
两年前,陶大爷患上了急性眼病导致视神经萎缩,现在也没有完全康复。“以前我一天看报纸5、6个小时,再细致不过。现在身体条件不允许,就简单看看标题。实在不过瘾了,就让老伴下午读报给我听。”
“看不惯”孩子们的超前消费
谈起这18年来的家庭变化,陶道荣感受最深的是孩子的成长。在陶大爷的客厅里,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肉嘟嘟脸的小婴儿,还有一张是怀抱琵琶的清秀少女。“这是我的外孙女,一晃都长这么大了。她不爱穿不爱吃,和我一样喜欢看书,前几年考上了北大,现在读大三,正准备考研呢。”
相比较对孙子辈的宠爱,陶大爷对儿子、女儿倒颇有几分“微词”。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住在吴家花园那边,现在搬来中江新村,这儿原先是儿子的房子,现在他们一家搬去左岸了。“新房子是贷款买的,和我们这代人不一样,他们讲究生活质量,喜欢提前消费,这个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不过陶大爷也不否认,这些年来日子确实是越过越好了。2004年,单位开始为每个职工缴纳医疗保险金。8年来,医疗报销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在2010年,市内8家医院实行医药改革,他多年来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也随之大大减少。“说句最实在的话,刚退休时只拿300多元钱,现在快2000元了”。
小区办事不跑路
退休后,陶道荣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单位和书本。更多的时间里,他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几年前,没搬家的时候,陶大爷所在的镜湖区体育场社区位于市中心,每天车水马龙,人流不息。他回忆说,自己退休后的第一个活儿是主动报名参加交通文明劝导,义务维护交通。
此后,在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如南方暴雪、汶川地震捐款,他也总是积极主动参与。几年来,陶大爷成了社区各种爱心和志愿活动的活跃人物。因为在其中的突出表现,他还被评为社区党支部的优秀共产党员。
去年,老人搬了家,现在属于西利民社区。“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很好,办理证件什么的,又客气又周到,也不用我们老人家多跑路。”陶道荣说,他感觉现在的社区都很有人情味,办事也方便,“都说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我看搞得挺好挺成功的。”
记者 程茜 文 赵亚玲 摄
新闻推荐
“五一”前夕,芜湖市沿河小区幼儿园开展“爱给帮助我们的人”活动,他们邀请从事公交行业的一位学生家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交课——如何给老弱病残的市民让座、紧急...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