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网络流传的“高考新闻预测”也大都得以验证,只是有一条新闻,闹的动静挺大:6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江西宜春“夺刀考生”柳艳兵的先进事迹。柳艳兵是一名高三学生,就在迎来高考的前两天,他和另一名同学在公交车上勇斗持刀歹徒,维护了公众安全的同时,自己却因为伤势过重,缺席了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柳艳兵的英勇事迹让所有人倍感敬意,同时也为他不能参加高考而惋惜,对此,教育部明确表态,将为这两名考生单独组织考试,多所高校也纷纷表态,愿意帮助这两位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圆他们的大学梦。
公开表态的多所高校,给出的并不是一样的承诺,清华大学略显“傲娇”,柳艳兵必须超过江西省一本线,才能“破格”录取,而南昌大学等四所高校要“谦卑”的多:可以免试录取、“保送”上大学。一个“破格”,一个“保送”,区别就在于柳艳兵是否要参加教育部门专门组织的补考。对此,舆论观点也分成了两派:一方认为,柳艳兵的见义勇为维护了公众安全,弘扬了社会正义,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保送”录取只是对于英雄的合理补偿,但也有人理性地指出,某些高校针对柳艳兵的“保送”政策,破坏了高考的规则公平。
危机面前敢于牺牲自己保全大众,柳艳兵的勇气配得上任何荣誉,但把宝贵的高校录取名额直接赠予,是不是有些过头了呢?况且,在信息发达、意见多元的今天,“保送”的做法已经被很多人质疑。汶川地震期间,高中生薛枭被救援队伍挖出,他的一句“有冰可乐吗”,被媒体称赞“代表着中国人的乐观和坚强”,因此被保送到上海财经大学;2013年,四川考生黄子恒在考场外把晕倒的女同学送往医院救治,被赞“中国好考生”,虽然高考仅获290分,但引得众多高校争相录取。如果说,仅仅因为一次“感动中国”或者是“英雄救美”,就能让一个考生跳过“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游戏环节”,那么,还在为着人生大考战战兢兢的普通考生们虽然嘴上都说理解和支持,想必心里都是酸溜溜的:高考前也别再复习了,咱上街见义勇为去!
高考作为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它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并为大多数人所信服,这一套规则已经为所有中国人熟知、理解并指导着学习和生活。规则就是规则,规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但必须首先保证公平公正的内核。今年的高考中,加分政策就被重点“关注”,有些加分项目被直接取消,这些措施说明全社会都希望高考的公平精神更加纯粹化,见义勇为属于道德范畴,在道德层面的表彰,还是不要完全带入这个以公平为第一要义的竞技场。其次,有关道德层面的表彰大多缺乏具体衡量与区别的标准,盲目地为道德楷模开绿灯,很难杜绝奖励过头甚至是“暗箱操作”的可能,制度面前应该人人平等。
所以我很赞同清华大学的表态,适当降低录取条件,但必须参加正规考试,在身受重伤影响状态的情况下,柳艳兵如果还能达到一本分数线,就读清华也应该是他的真实水平。南昌大学还是收回自己的表态吧,这样的“保送奖励”是否合乎规定姑且不论,要是借柳艳兵的见义勇为来为招生炒作造势,就有些不厚道了。
江帆(芜湖广电生活频道1890栏目制片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16日,代表美国咖啡文化的“绿色美人鱼”游到了长江之畔,星巴克芜湖店开张营业。店家以鸠兹雕塑和镜湖美景制作了“芜湖版”星巴克城市杯,店内两幅芜...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