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没有专职的物价部门,对市场价格的调控,不像中国那样强有力。世界杯有60多万游客挤进巴西,这给了巴西人赚钱的大好机会。人们都说巴西物价高,实际上这主要是针对外国游客。
首先大赚的,应该是交通旅游部门。大部分中国记者,都驻扎在里约。如果去其他城市采访,飞机是首选交通工具。世界杯开赛后,机票的价格呈直线形式上涨。去一趟玛瑙斯或伊瓜苏,单程价格是1000巴币左右,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听当地游客介绍,平时这样的机票,只要200—300巴币,现在疯涨了两三倍。
不仅飞机价格高得离谱,打的也是如此。本来巴西的打的费用是不高的,各个城市的起步价也就是2、3巴币。世界杯之后,有的出租车司机不愿意打表,去一个地方都是一口“喷价”。即使打表,跳转的速度也快得令人吃惊。一次我们从机场打车到地铁站,大约20公里左右的路程,计价器飞快跳到了74元巴币。
交通运输部门大赚特赚,旅行社和酒店业也不甘寂寞。钱江晚报的一位记者和两个同行去圣保罗看球,晚上他们住在球场附近的一家宾馆,房间是三人床,地下室改造的,一晚上的价格是1200巴币,相当于人民币3600元。该记者说,这样的价格,在北京那可以住五星级套房的。本报记者在玛瑙斯也遇到类似情况。我们通过熟人订了一间客房,客房里连个桌子和椅子都没有,网络信号也时有时无,可就是这样的房间,一晚上也收我们400巴币。如果放在芜湖,绝对可以选择那些高大上的酒店。
合肥晚报的吴记者和李记者,在巴西利亚采访时,请了一个当地的导游。那个导游是学生兼职,跟了两位记者一整天。结算导游费时,价格也是惊人:1350巴币。等于说,这个学生一天的劳务费用是4000元人民币。这样高的费用,谁能招架得了。后来,两位记者去别的地方,既不敢请求接机,也舍不得请导游了。能省则省,能凑合就凑合。像本报记者的采访活动,虽然也有语言交流上的困难,但基本上都是靠当地华人以及一些外国朋友的帮衬。
中国游客感受到了物价的压力,那些外国朋友也不轻松。有一位乌拉圭记者,与本报记者相熟。来自南美的他们,对于邻居巴西的敛财行为,牢骚满腹。他说:“太疯狂了!一个鸡蛋都要1巴币,怎么吃得起?幸亏乌拉圭淘汰了,我也可以回家了,否则我只能在巴西流浪了。”据这位老兄透露,从世界杯开幕截至目前,他和两个同事在巴西一共消费了7万多巴币,“信用卡已经刷爆了”。原来他们计划世界杯结束后回国,现在不得不调整行程。
中国也多次举办各类大赛,但对于物价的控制却非常得当。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做东道主一定要热情有加,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怠慢客人;另外,如果物价飞涨,给本国部分贫困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会带来影响。巴西政府放任企业和商家在世界杯期间敛财,其实也谈不上对或错。老百姓得实惠了,钱财落入腰包,不也很好吗?至于所谓的口碑和形象,也没啥好说的。既然你来巴西看球赛享受生活,不挨宰肯定不行。 张申尚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天,市教育考试中心公布了2014年芜湖市区中考成绩分档情况,700分及以上考生达2552人。记者看到,总分800分及以上的有2人;总分...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