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考填报志愿,是一场现实与理想、爱好与就业、学校与专业之间的博弈。眼下,安徽省高考本科志愿已经填报结束,芜湖市中考生也在模拟填写志愿。由于角度和观念不一样,不少孩子和家长在填报志愿的选择上往往会出现极大分歧。记者近几天采访中,与一些家长和考生聊起志愿选择之事,不少家长和考生感叹,为了选择志愿,引发了家里两代人的“战争”。
对此,市区高、中招专家和一些老师认为,填报志愿时,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要全方位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爱好、长处,冷静看待“冷”“热”专业,在与孩子意见分歧很大时要注意引导,不要一意孤行大包大揽,要把最终选择权归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
儿子:离家越远越好
父母:就在周边城市
说起刚刚过去的高考填志愿,市一中学生家长周女士气还没消。她说:“选择志愿时,儿子想到外省读书,而且越远越好,她和丈夫却希望儿子就在本省或芜湖周边城市上大学。她做了孩子几天的说服工作,可儿子就是听不进去。最后孩子说了狠话,不让他自己选择上学的地方,他就不填志愿了,夫妻俩只好作罢。”可一想到儿子可能去东北上大学,几天过去了,她仍旧很难过、不开心。
她说,儿子是理科生,今年高考成绩上了一本线,她和丈夫虽然很高兴,但上班却都没心思,天天都在研究本省和周边城市的各大高校和专业,挑选适合儿子填报的志愿。但儿子却很不耐烦,要求他们别操心,自己主意已定,要到离家远的城市上大学,还说他们班上的许多同学都和他有一样的想法。“我和他爸肯定不同意,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一个人走这么远,一下子飞出去,怎能放心?”周女士说,如果儿子真的去东北读书,一学期才能回家一次,还不让他们做父母的担心死了。一个人在外,遇上什么急事,做父母的也鞭长莫及啊!说到这儿,周女士的眼圈又红了起来。
她和丈夫极力反对,儿子却十分固执,到了最后双方“不欢而散”,尽管最终填志愿时,儿子自作主张将他们的意见甩到一边,但想起此事,周女士就不开心,几天过去了仍“耿耿于怀”。
女儿:学中文当老师
父母:学经济前途好
记者一位朋友的侄女今年从市区一所名牌高中毕业,高考成绩发榜后,一家人都很高兴,因为成绩很优秀,填志愿选择的余地很大。但具体到选择怎样的志愿,女儿和父母的想法差距太大。
女儿对父母说,自己想填报中文专业,大学毕业后想回芜湖当教师,更希望回母校当语文教师。她说自己高中三年,很喜欢上语文课,因为任课教师课教得很好,赢得她尊重的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她今后的职业选择。
但作为父母,总希望今后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不仅发展余地大而且“钱”景好。女儿高考成绩这么好,选一所重点财经类院校的财务、金融专业就读不会有问题,可女儿偏偏想上中文专业,这让父母有些意外,觉得女儿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太“理想化”了。
父母责怪女儿不听话,女儿则抱怨说:“你们嘴上说爱我,其实就是希望我按照你们的规划走。虽说照你们的意愿去做,我可能少走一些弯路,但却根本不考虑我是不是会喜欢,你们不尊重我的理想。”
儿子:上职校学手艺
父母:上普高考大学
记者所住小区里的一位中考生,中考成绩不理想,马上就要填报中考志愿了,这几天为了选择志愿,与父母“杠”上了。
儿子对父母说,自己中考成绩不理想,上普通高中录取的机会不大,何况自己也不想再上学了,只想早点学门技能,因此想报职业学校。他说:“我觉得读职业学校也没有什么,只要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毕业后照样可以找到工作。”
可父母没听完儿子想法,就一口回绝了。父亲对儿子说,必须断了上职业学校的想法,一定要报考普通高中,即使成绩不够录取不了,家里也会想办法找路子让他上的。芜湖的普通高中上不了,就花钱到外地去上,总之一定得上普通高中,今后考大学。这位父亲还对记者说,尽管孩子中考成绩不佳,但上普通高中还有3年努力的机会,今后考上大学,对一辈子都有好处。现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不缺供孩子读书的钱,只希望孩子好好上学,今后能上个大学,也给父母挣点面子。
才初中毕业的孩子年纪还小,对父母的严厉训斥还不怎么敢当面反驳。但记者看得出来,孩子很不情愿,对父母的做法一肚子意见。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不少家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选择。孩子由于自己的愿望得不到尊重,又无法劝阻父母,于是父母给什么规划,他们只是麻木地照办。采访中,专家们还认为,家长在孩子选择志愿时大包大揽,可能让孩子更加依赖父母,进一步削弱其独立自主的能力。
记者 王俊杰
新闻推荐
“四位一体”服务虽好 “八方呼应”方能长久芜湖首个项目化养老模式运行
随着“80后”“90后”逐渐步入社会,独生子女家庭“空巢”比例日益增高。孩子白天忙于工作,难以赡养父母,即使有“孝心”,“孝能”也不够,养老的压力非常之大。 &n...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