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统计局公布去年芜湖市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在这份“成绩单”上,开发区不仅体量大增,而且投资力度加大,发展的动力更强。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开发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和特色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开发区“地盘”扩大
近年来,芜湖开发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拥有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芜湖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6个省级开发区,此外,还有省级筹建开发区6个,比2012年新增2个,即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芜湖市承接产业集中示范园区。根据市统计局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芜湖开发园区占地面积为516.7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6.4%,占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总占地面积比重为12.2%;开发园区内的企业数为8601家,其中“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等这四类规模以上企业的统称)1787家,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20.7%。
在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开发园区总量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据介绍,去年,全市开发园区实现经营(销售)收入52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芜湖经开区(包含芜湖出口加工区)超千亿元,实现经营收入2350.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国家级、省级、省级筹建园区分别实现经营(销售)收入3167.5亿元、1218.1亿元和835.4亿元。全市开发园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数1227户,比上年增长11.7%,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67.9%,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98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006.0亿元,增长19.9%。
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想要企业入驻开发区,开发区的配套设施必须要完善。而近年来,芜湖开发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趋于完善,省级开发区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建设中,为开发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去年全市开发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工业投资927.1亿元,增长20.1%;基础设施投资77.7亿元,增长43.5%。如今,各开发园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讯、排污、网络、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已基本实现。正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2013年,全市开发园区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5%,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092.2亿元,增长23.3%;外贸发展态势较好,全市开发园区进出口总额5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出口37.4亿美元,增长16.8%。
经济增长后劲充沛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芜湖市园区经济发展不但在前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且发展后劲十足。去年,全市开发园区当年亩均开工项目投资额628.2亿元,比上年增加292.0万元;已建成面积每平方公里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3.9亿元,比上年增加6266万元;已建成面积每平方公里进出口总额239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82万美元;已建成面积每平方公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万美元,开发园区集约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园区结构转型也在稳步推进。去年,全市开发园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4家,比上年增加1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35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各开发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发挥比较优势,全年开发园区主导产业实现经营(销售)收入25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打造城市与经济“升级版”,关键在人才,而芜湖市园区产业人才也在不断集聚。2013年,开发园区人口明显增多,年末总人口达73.4万人,比上年增长2.6%,其中非农业人口43.7万人。园区从业人员45.8万人,增长6.2%,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8万人,增长16.4%;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4.95万人,增长14.3%。开发园区人才的集聚,为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
记者 汤荣汛
实习生 闪耀辉 奚晓宇
新闻推荐
特大喜讯·福送学子“两报一刊”携手“徽府酒业”“剑南烧坊”周年店庆·钜惠献礼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报刊销售有限公司为答谢读者对芜湖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芜湖日报》、《大江晚报》、《金周刊.芜湖广播电视》(以下简称“两报一刊”)的厚爱与支持,特推出“...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