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8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通过雕塑这种立体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情感,能和众多艺术家们达到共鸣是她创作中最开心的事。她对雕塑艺术的追求十分执著,雕塑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此次创作的一组透雕作品《父亲的一天》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巧合的是她的父亲——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巫俊先生的油画作品也同时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父女两人同时以不同门类入选全国美展。她就是芜湖市青年雕塑家巫澜。
关于艺术作品
巫澜介绍说作品《父亲的一天》光制作时间用了半年,其中还不包括找材料、构思等。“因为这一组木雕作品是一件纯手工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雕塑法——透雕,反映了当今生活的题材。由六幅作品组成,是我研究生的毕业创作。在美院学习期间,老师一直对我们说,一个艺术家或一个艺术创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抱有一种真诚的态度,这个态度对艺术创作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巫澜说,因为父亲是一名油画家,从小就看到父亲创作、上课、打篮球、和朋友聚餐等等生活的点滴,这些都是生活中非常真实的场景。这一作品是用传统的手法与当代生活题材的结合。
作品之所以用木头制作,是因为木头本身是一种有温度的材料,它很温暖,带有一种记忆感,它是有生命的材料,它跟她所反映的题材,跟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生活的点滴,跟我生命中的东西都是相结合的,所以这一作品要用有生命的材料去做。谈到自己如果选择雕塑艺术,巫澜很是感慨,“大学毕业后去国内外各地走走看了看,觉得美是一种温暖和真诚的品质,所以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温暖和真诚,这两点是我非常在意的东西。父亲从事的是油画专业,我不想去走父亲的老路,因为从小喜爱素描,所以最终选择了雕塑。”
巫澜说在创作中最开心的事,就是自己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被大家所接受,能和大家产生一种共鸣。《父亲的一天》中有一幅作品,父亲在丛林中创作,很多艺术家也对她说,他们在创作中的状态也是如此,感觉自己在创作时千头万绪总也绕不出来。包括对父亲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温暖,都是大家所能感受得到的。
关于社会交往
历史上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因为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原因慢慢就消失了,对于这个问题,已经结婚四年的巫澜觉得,虽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但真的要放弃这份事业她会很舍不得,因为她已经把这个艺术看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但巫澜觉得庆幸的是,自己的老公及家人都不会让她放弃这个事业。
她表示自己是个很贪玩的人,喜欢广交朋友,最爱旅游,跑遍了国内外大江南北,在旅途中,也对自己的创作很有启发,大四那年去天水的麦积山,为了看石窟,一天时间山上山下来回跑了两趟。看到这些中国传统的泥塑、石胎泥塑、石雕造型都非常感动和震撼,这是从小在接触中国古典艺术中所没有感受到的。对创作思路或多或少有一点改变,对人生观、世界观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在不经意间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
关于艺术教育
巫澜除了创作、授课外,还是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位美术教师,虽然教的是大学生,但她比较关注的是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她觉得要提高中国人的艺术水平要从娃娃抓起。
在去欧洲学习时,她看到大美术馆中,很多老师领着小朋友,在世界名画前给他们讲解,“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听懂,但至少可以从小就接触这些名画。从中领会一些艺术的概念。但中国的小朋友大多数接触不到这些大师的作品。即便是接触不到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美感,对现在有些家长的做法很不理解,只是要求孩子的图画得像不像,一味地注重临摹,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空间。”巫澜说,因为从小生活在一个开放的家庭,父母并不逼着她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做什么,所以给了她一些充分自由表达自己情感的空间。她在回芜后也开了一些公益美术课,先让孩子们听她讲故事,然后根据她的故事去画画,给了孩子充分想象的空间。她表示今后除了自己的创作外,会更致力于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让中国的家长接受她的教育方法。 本报记者 陈轶敏
新闻推荐
为高科技企业撑起一把金融“保护伞”安徽高科技保险“第一单”落定芜湖
本报讯 近日,芜湖人保财险公司与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签订了一份保额264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保单。这份保险合同的签订,标志着芜湖市科技保险...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