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日是姐姐的名字,它与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紧密相关。
事情还得从父亲给我们兄妹取名说起,我的父亲周葆儒(解放后改名周辛)是我国早期部聘大学教授,上个世纪20年代曾长期在国外任职。父亲为我的三个哥哥和我取的名字都是由外文音译成汉字的。如我的名字由法文CINQ(第五,我在家排行第五)音译成“商克”。名字由外文音译成中文的最大好处是出现重名的概率几乎为零,因为它在汉语中没有意义。
父亲给姐姐取名“胜日”,是我们五兄妹中唯一不是用外文音译的名字。姐姐是1932年1月28日出生的,这一天正是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的日子。“9·18”事变后,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日本侵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蓄意挑起事端,先后派遣十万海、陆、空军向上海发起武装进攻,妄图攻占上海。我驻沪十九路军拒不执行上级下达的撤退指令,以劣势装备奋起抗击。
在日寇野蛮侵略的危急时刻,上海民众群情激奋,纷纷报名参加义勇军。有的青年咬破手指书写血书,表示抗日的决心。工人义勇军甚至拿起菜刀、斧头与敌人拼杀。由复旦大学学生组成的义勇军在天通庵路的战斗中有200余人壮烈牺牲。汽车司机胡阿毛被日军逼迫运送军火,他拨转方向盘直向烟波浩渺的黄浦江心驶去,以身殉国。
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时,父亲在上海暨南大学担任教授,他亲身经历了那场全民义愤填膺、悲壮惨烈的抵抗日军侵略的战争。姐姐出生在我们家乡——浙江省海盐县,距淞沪抗日战场不到100公里,她出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父亲毅然改变了给子女起外文名字音译成中文的做法,怀着满腔爱国抗日的激情,直接给姐姐取名“胜日”。胜日这个名字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当年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那段震天动地的历史,反映了全体军民抗日必胜的信念。姐姐的名字就是一篇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拼死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爱国主义教材。
姐姐曾经是北京市一名中学教师,于今年1月22日去世。她在世时常常结合父亲给自己取名字的背景,向她的学生、向子孙们叙述日军侵略中国,我国人民惨遭蹂躏的苦难历史,讲述我们家乡的房屋被日军焚毁,全家七口人流落至五处,历尽艰辛,十年后才得以团聚的痛苦经历。
周商克
“我们的故事”征稿启事
请您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的生活事、朋友圈,以及围绕在您身边的城市的变迁一一记录下来,与同龄人细细分享,给晚辈细细解读。投稿邮箱:djwbzk@126.com 邮寄地址:芜湖市弋江区红花山路20号 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大江晚报银发周刊收。来稿请注明您的通联方式(姓名、电话、通讯地址)。
这张照片拍于1940年4月4日旧儿童节(民国政府1931年起实行4月4日为儿童节),是我与姐姐周胜日在上海的合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 &nbs...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