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河南省信阳市,一起悲剧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伐。2014年10月初,信阳市救助站收留了一名男童乐乐(化名),今年的4月,乐乐的家长找了过来。可是,孩子已经变成“干尸”,原本90多斤的体重,只剩下30斤。更令人愤怒的是,在孩子的尸体上发现了伤痕。
新闻里,“干尸”这个词足够抓人眼球,也正是这个令人反感和惧怕的“题眼”,把信阳市救助站推上了风口浪尖。疑问确实很多,90斤的孩子,大半年时间在救助站里瘦掉了60斤,难道没有饭吃吗?尸体上发现伤痕,又是不是救助站工作人员殴打所致?
信阳市民政部门对社会公众的回应是“逐一驳斥”,对于孩子的伤痕和死因作出解释:孩子智障,因病死亡。在这样的舆论危机里,主管部门发声很及时,但难以服众,反而增加了民众的厌恶,错失了挽回形象的最佳时机。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恐怕也很难说清楚了。客观来说,在警方调查结束之前,存在着任何可能。也有可能,是孩子患有疾病导致暴瘦,是在玩耍中导致皮肤软组织挫伤。就算结论印证了上述的猜测,至少在这段时间内,信阳市民政部门足够“压力山大”。
笔者曾经跟随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和他们一起在寒冬的夜晚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准备了床位,准备了棉衣、被子、食品,诚意足够。可是,街面小巷里的流浪者,大部分只愿意接受救助物品,拒绝前往救助站。去年年底,芜湖来了不少甘肃籍乞讨人员,他们在路口拦车讨钱,十分危险。同样,他们也很反感救助站诚意的收留。据了解,救助站在接收人员后,会集中管理并购买车票免费遣返回家,这样的“强制性”“捆住了”流浪者的手脚,自然不会接受。
被救助的人,形形色色,芜湖市救助站就曾连续数次求助媒体,为收留的聋哑人、存在智力残疾的人寻找家属。他们没有办法说清楚个人信息,又不能一直在救助站逗留,只能通过媒体寻找,力所能及提供帮助。虽然这几次的报道很成功,但救助站的尴尬依然存在。他们的尴尬,就在于被救助者的“弱势”,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任何对于弱势群体的失职,都会被无限地放大。
这样说,不是为信阳市救助站开脱。2014年12月,也就是乐乐彷徨在救助站的那段时间,这家救助站犯下了“前科”:在接收了一名17岁的男孩后,救助站将他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孩子的母亲到救助站寻找,工作人员却没有提供相关信息。几天后,男孩在医院猝死。正是这起事件,信阳市救助站站长被停职。
人命关天,别再说“事不过三”的鬼话了。如果救助站难辞其咎,请如实公布那大半年里发生了什么,并从严处理相关责任人,给孩子的家属做出补偿,给社会一个交代。当然,我们更希望政府部门、全体公众对于“救助站”有一个新的认识,别再尴尬下去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关睢爱情诗》诗刊2014年年度奖评选揭晓,云南著名诗人雷平阳荣获“年度诗人奖”,江苏南京陆新民、海南三亚翟见前、安徽芜湖汪明松...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