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的最后一家传统面孔的新华书店,近期就要关张了。说是关张,其实应该算是乔迁吧,而且是乔装打扮、升级换代之后的新面孔,已经远非过去的新华书店的概念所能比肩的了,确切地说,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产业范畴下的全新产品。因此,对于传统的新华书店而言,它的寿命至少在这个城市已经终结了。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心中不免也要对新华书店来一次纪念,权作向一个时代的告别吧。
先来说说新华书店是怎么终老的吧。在计划经济时代,新华书店这个系统,应该和烟草、盐业专卖的性质大体相近,算是事业单位吧,后面的一轮又一轮改革,渐渐地它就变成了国有企业,变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说是竞争,其实它还是带有国企的一些先天优越性的,比如一些特殊的、权威性的图书音像资料,它还是独享特权的唯一官方发行渠道。但是,面对众多社会力量开办书店、私人书店的全面兴起,特别是大量的教学辅导资料专营店、音乐美术专业书店和面向特定读者群体(比如中小学生、文艺青年)的个性化书店的多方夹击,新华书店的优势一点点被蚕食,品类上虽然大而全,但专业度、更新率已经跟不上受众的需求变化。于是,店面越开越少,面积越来越小,这十几年来,整个城市只有一家新华书店还在支撑着门面,如今也终于要说再见了。
让传统新华书店走向没落的,不单单是市场的竞争,还有最近这三十多年间国人与书籍之间越来越疏远的距离。改革三十余年,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倒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精神生活层面却有日渐荒芜的趋势,全社会对阅读的理解认知变得模糊不堪。这一方面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能挣大钱、快致富,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有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改变了一部分人的阅读习惯,让一些人通过电脑、平板甚至手机,来看自己喜欢的作品。电子读物的兴起,让人们去新华书店的机会更少。而最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之社交媒体的大面积泛滥,人们对传统书籍的亲近度更低了,代之而起的,是微信、微博、知乎上的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和朋友们自编或转发的一道道“心灵鸡汤”。很多人觉得,这些信息阅读起来又方便又快捷,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和传播,比那些动辄几百页的纸质书不知好上多少。于是,在国外的机场、车站的等候区,甚至于公园、酒店、地铁上,你会看到有人在捧着大部头旁若无人地阅读,而国内的这些地方,到处都是“低头族”在翻开手机。在这个大众天天莫名恐慌、人人心里缺少踏实和沉静的时代,谁还会沉下心来,翻动书页,去闻那淡淡的书香呢?因此,国家总理才会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大声疾呼要建立一个“书香社会”,这充分说明,书香二字,已经离这个社会、这个国度,太过疏远,我们迫切需要它的回归了。
新华书店的老去,还与它自身功能的老化、面目的陈旧、不够亲民有关。正如传统的百货商场正在被新一代购物中心所取代一样,如果能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适应一代代新人的需求,让书店变得更加人文、更加亲民,快速实现自己的“产品迭代”,传统的东西未必就没有生路。台湾的诚品书店就是一个成功的先例,据说我们身边这家新华书店就是模仿着“诚品”而变脸、乔迁的。问题是,今天的台湾诚品书店早已升级,已经升格为“诚品生活”,我们如果一味简单模仿,会不会走上“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老路?
多一些创意,多一些亲民,也许才是新华书店的新生之路。
新闻推荐
昨天上午9点08分,...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