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文明的摇篮。纯净的中小学校园里,禁烟情况怎么样?记者近日进行了走访。
办公室不见“烟灰缸”
近几天,记者走访了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芜湖师范学校、芜湖师范附属小学、镜湖新城实验学校、市七中等市区多所中小学校。所到之处,无论是在校长办公室,还是教师办公室,已基本看不到“烟灰缸”的影子。
校长们说,2014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建立禁烟工作长效机制”等一套禁令。学校贯彻执行,开始将“烟灰缸”收起或扔掉。不仅如此,学校办公大楼内或办公室内,许多地方都张贴有“禁止吸烟”的标识。
不过校长们也坦言,目前芜湖市中小学校校园禁烟的确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完全禁住”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校长们说,现在中小学校园中,抽烟的教师只是少数。经过提醒、教育,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不在学生面前吸烟。但少数吸烟的教师还是会悄悄在办公室里过烟瘾,学校抓得紧时,甚至会走出校门抽会儿再回来。
有意思的是,说起校园禁烟,老师们都十分支持,无论是抽烟的还是不抽的,都众口一词。而且记者采访了解到,抽烟的老师支持校园禁烟,也绝不是口是心非,而是发自内心支持。一位有着多年烟龄的老师对记者说,自己抽烟多年,的确感到没什么好处还花费不少钱。不会抽烟的人最好别染上这种习惯,自己也想戒烟,但积习难改,想戒除的确不容易,只能提醒自己尽量少抽点。
一位中学校长说,对于教师抽烟,校方也只是提醒他们注意,在学校里尽量不抽少抽。大环境如此,让抽烟的老师们一下子全戒了,也不现实。他笑着说,许多男教师谈恋爱时,对象要求他戒烟都没戒掉,作为校长,岂能一句话就让他断了烟瘾?
校长说,其实,早在去年教育部发布校园禁烟通知前,学校就早已开始提倡禁烟了。中小学校园禁烟讲了多年,成效还是不小的,至少是现在很难看到教师抽着烟在校园里走动了,基本看不到教师在学生面前抽烟了,这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律。但离香烟在校园里绝迹,距离还很远。
存在学生抽烟的现象
记者采访的学校中,有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校。在不同阶段的学生行为规范中,都明确有“不吸烟”这一条,就连小学生行为规范中都不例外。
但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小学生基本没有抽烟的外,初中及以上阶段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吸烟的现象,年级越高,吸烟的学生所占比例越高。但与同年级的学生总数相比,所占比例仍是很小或较小的。
记者采访,少数中学生抽烟,很少在校园里进行,大部分是在出了校门后才偷偷抽的,他们更多的是好奇,或由于不正确审美观要“耍酷”,已成瘾者很少。相比较于各年级段的学生,高中阶段的学生吸烟率最高,一则他们能从父母手中得到更多零花钱,二则年龄相对较大,有的父母对他们这方面管得相对较松。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不少学校被售烟点“包围”,走出这些学校的大门,不远外就能找到卖香烟的商店,卖烟并不怎么看对象,或找个借口就“放行”,青少年学生很容易买到香烟。
学生吸烟大多受好奇心驱使
采访中,校长和老师们认为,学生第一次吸烟,大多是受好奇心驱使。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都是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年龄越小吸烟危害越大。那么,他们吸烟的好奇心是怎样引发的呢?
首先是来自“身边人”的诱惑。家长陶醉于吞云吐雾,孩子不免跃跃欲试;老师吸烟,也难免会有学生模仿。
其次,来自“虚荣心”的驱使。人们常说,“烟瘾好控,心瘾难除”。很多时候吸烟者是“心魔”在作怪。许多“学生烟民”被问到吸烟的原因时,最常用的字眼是“很酷、很帅、有型”。他们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男子汉气派,而相互递烟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礼节。
再次,来自“大环境”的影响。现实社会中吸引中小学生吸烟的外部因素广泛存在,比如学生买卷烟不难等。
最后,来自“烟文化”的误导。“烟文化”在我国已成为一种人情世故的象征,土壤相当深厚,除了现实中一些人通过烟草来打点关系外,影视中的吸烟镜头等,都对中小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吸烟的危害人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又不把它当成一回事,恐怕是禁烟的难处所在。吸烟对未成年人危害更大,因此芜湖市中小学校园禁烟工作相比于许多其它单位,成效更显著一些,希望今后在这方面还能做得更好。
新闻推荐
刚刚在北京举办的《感动中国——第二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节》暨“群文杯”舞蹈比赛和声乐比赛传来喜讯,芜湖市邓艳旭获得声乐独唱美声类金奖;芜湖市滕小平编排,黑奥舞团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