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长江边长大,半城山半城水的鱼米之乡——芜湖。
小时候对长江的印象是在弋矶山看江面上一艘艘往来的轮船,和家人爬到四褐山顶眺望对面的江心洲。出国之后,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感触养育我的长江,我对自己的家乡芜湖也渐渐陌生了。
2014年下半年回国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喜欢沿着水源散步,从微细处熟悉一个城市,洱海、珠江、东海等……
这次回芜湖,一下住宅楼就是滨江公园,我第一次在长江边散步,用心体会她的宽广。看着往来的渔船和轮渡,岸边的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曾经的四大米市之一、通商口岸的情景,慢步成了一种享受和童年的回忆。
夕阳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时不时擦肩而过江边遛狗的老年人。由于是梅雨季节,上游支流的洪水源源不断地汇入长江,水位高涨,江面宽阔了许多,轮船也多了起来,而且感觉比平时高大许多。江水淹没了滨江公园的许多雕塑小品,一浪浪直往岸上涌。
看着奔腾的江水、路过老海关、雨耕山、天主教堂,感受到这座皖江巨埠的历史文化底蕴。
回到家乡,用异乡客的眼光,重新发现一些自己小时候忽略的美:江边美景、宝塔根、江里的轮船、雨中的老海关、江边的圣母院楼……
妈妈说芜湖有个新开发的文化产业园,是我喜欢的feel,叫雨耕山。
雨耕山,很美的一个山名,和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重名。
在这里,用异乡客的眼光,我仿佛找到了在西班牙和英国游学时遍地建筑好似历史博物馆的触动,有了上个月去澳门漫步于葡式建筑的赏心悦目,生活中的美就在身边。这次在家几天,我去了雨耕山三次,差不多可以成为导游了。第一次夜游雨耕山,心中充满惊喜,原来芜湖有1887年建造的英国官邸,原来在芜湖有保留如此完好的欧式建筑。这里是曾经的电校,我想,在这么有历史底蕴的地方读书,多么幸福。
除了建于1887年的英国官邸,这里还有建于1887年的天主教堂,建于1912年的神父楼,建于1935年的内思楼,为安徽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西洋近代建筑群。忽然间,我觉得很自豪。
在旧时的英国官邸——现在的博物馆里与儿时闺蜜和老妈吃完晚餐后,我和设计师老板聊了一会。美女老板希望赋予这栋建筑新的生命力,让芜湖人更多地了解这座城市岁月的沉积和魅力。老板说这里曾经是电校的宿舍楼,经常有头发花白的老人过来参观,热泪盈眶地说,“我曾经住在这里”。
这里是一个回忆的地方,我和3岁就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闺蜜,在这里相聚,一起回忆小时候,她们每天来我家跳沙坑,喊我去上学,我妈让我吃完鸡蛋、喝完牛奶再出发。在日益喧嚣的城市里,很难找到这么安静的地方,放慢脚步,静下来漫谈,我爱上了这里。
雨耕山旁边的吉和街天主教堂是沪苏皖地区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的第二大天主教堂。
在转角处,我遇到了一家刚开不久,很有文化范的馄饨店,隐蔽的小店在青山街和华兴街的交界处,对面就是雨耕山。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片竹林般的绿色,墙壁也很有竹子的质感,手写的菜谱,一个穿着围裙的老奶奶在从门口就能看见的厨房里忙活、热气腾腾。掌柜的是一位女青年,她身后的透明玻璃瓶中装着五颜六色的食材,好似我在纽约喜爱的风格。
菜单上“龙虎斗”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一问原来是一半馄饨、一半面。原本脚步已经迈出了店铺许久,但是走在路上,念念不忘,我拉着表姐掉头回去吃了一餐,我来了两块卤干子,麻辣中带着后劲;表姐点了酸菜冬笋馄饨,上来一大碗馄饨汤,个大馅足;汤料也很丰盛,紫菜蛋汤、虾米、青葱、芫荽和少许榨菜,清香十足。
小时候,我们向往大城市的繁荣与发达。生活中每个细节的意义,都是我们赋予的。不管我们所在的城市发达与否,只是需要有一双热爱生活的眼睛和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
记得我爷爷家以前住的苏式老房子就是红色的木质老地板,可小时候,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爷爷家老楼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我只觉得那里的楼梯和地板走过都咯吱咯吱响,阳台的木质栏杆好破。但现在的我,却在钢筋混凝土中寻找那份复古和岁月的痕迹……
□ 郑辰雨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市关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