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落实下,就业岗位并不稀缺,就业机会并非没有。可现实却很令人纠结,一方面是大学生抱怨工作难找、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缺工”现象并未缓解。追根溯源,在于就业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毕业生定位不准带来“岗位让渡”,进一步加剧了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安徽师范大学赴芜湖市企业用人标准调查团队,用走访、问卷等形式,通过调查多家企业、事业单位,获得的用人标准资料,更为大学毕业生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带来了一些启发。
笔者以为,在铺就“更宽就业路”的同时,大学毕业生更需有颗“更宽就业心”。必须看到的是,在“精英”心态和过高期望值下,一些学生要么拼命挤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独木桥”,要么眼睛只盯着高端岗位,就业规划不合理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就业并不难,关键在心态。“最难就业季”的外部环境确实让大学毕业生倍增压力,但内在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则会让就业“天堑”变“通途”,找到实现人生梦想的舞台。对每个大学毕业生来讲,必须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既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能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要克服“等”的思想,破除“难”的束缚,转变“懒”的习气,放低姿态,放下身段,从最普通的岗位干起,从不起眼的一线做起,绘就发展蓝图,练就过硬本领,在一点一滴的摸爬滚打中把人生路一步步地走稳走实。
当然,面对毕业生求职就业中的茫然无措,职能部门也要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努力开辟就业“绿色通道”。一方面要悉心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创业咨询、规划职业生涯,使莘莘学子尽快找到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切实增强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提供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尤其是重点帮扶困难大学生,让其牢牢把握就业主动权,不断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
本版“有图有声音”栏目欢迎读者踊跃赐稿。稿件请对芜湖本地的新闻图片展开评述,要求言简意赅。来稿请电邮至:wuhugw@126.com,并注明“有图有声音”字样。
徐剑锋
招聘会上的大学生们 (资料图片) 记者 赵亚玲 摄
新闻推荐
市规划馆 &n...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