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黄岭村,是一种鲤鱼状的地形。中间有一条隆起的山岗,两边各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是大片的水稻田。那山岗像是鲤鱼背,两侧的水稻田则像是鱼的腹部。
山岗名叫中山岗。河则不全有名字,西边的那条河,名叫亭子河。东边的那条河则没有名字,乡亲们叫它小河,许是因为它比亭子河小。言外之意,亭子河才是真正的河。这有点类似大人和小孩,大人都会有自己的名字,小孩就不一定了,可能暂时被叫做阿猫阿狗什么的。不过,这一大一小两条河在向南流了十来里地的时候,汇合了,融入了一条更大的河。那条更大的河,名叫皖河,直通长江。旧时,乡人去芜湖南京上海,必走这条水路。
山岗是一道平缓的黄土岗。土色黄如鸭蛋黄,土质很粘。我没有考证村子名字的来历,但我从小就猜测过,村子名叫黄岭,当与这道黄土岗有关。何况,岗上还真的有一道岭。以前没有铺路面时,这道岭真的非常难走。晴天无所谓,翻个岭,无非出点力,流点汗,多喘两口气。雨天可就作难了,上下都很困难,地滑,赤脚走在上面,脚丫子朝地里勒,都不一定走得稳。一不小心,脚下的泥地里就会印上人像了——乡人幽默,把摔到在泥地里,叫做照相。
山岗取名中山岗,但与“中山”两字,该是没有关系的。有关系的也只有一个“中”字,是因为这道山岗在黄岭村处于居中位置。
中山岗是一道南北走向的山岗。从南到北不过五六里地,却栖居着不少村庄。最南端的叫陈庄,最北端的叫华庄,中间还有中庄、徐屋、杨屋、汪屋、储大屋、刘大屋、单大屋等好多个村庄。这些村庄的名字,看起来简单,都是以姓氏命名。实际上,也有些奇怪,有的村庄根本名不副实。比如,在华庄,则找不到一户姓华的人家。还有,在单大屋,除了储、韩、张三姓,就没有他姓了,何来单姓?
村庄多,人就多。在我的印象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山岗上人口最多的时候,足有两千人吧。我们这代人兄弟姐妹多,最多的有八九上十个呢,少的也有两三个。孩子多了,于父母来说,不光是生活困难,甚至取个名字也很费劲。我记得有几个孩子从小被喊为老八、小九、小十,因为他们在家排行八、九、十。当然,老八、小九、小十只是被父母叫出来的小名,到了学校里,都有了大名,多叫做红旗、胜利、立新。
人口多的时候,中山岗上的房子就多。弟兄伙子都大了,就得娶媳妇,然后分家,另立门户,原先的老屋就不够住。所以在八九十年代,中山岗上冒出了不少新房子。其中,不少人家是从山岗两侧的小河边,或者是从田畈中间迁到山岗上来的。乡人靠种田吃饭,特别爱惜田地,没有谁愿意在能够种庄稼的地方毁了田地盖房子。
如今,当年的那些房子大多拆了,不拆也落了锁。中山岗上的人少了,比原先少多了。在岗子中间有一所学校,是我上学的年代建起来的。我上学的时候开设有“劳动”课,大家干得最多的活儿是挖土、挑土,因为那个时候学校正在兴建呢。
我上学那会,学校是中学,名叫黄岭中学。黄岭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当时在县里是一所很有名的初中。它的升学率很高,每年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直接考上了中专,转户口,吃商品粮,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乡人不知道那叫中专,谁家的孩子考上了中专,都觉得是考上了大学,高兴得杀猪摆宴。在黄岭村,中学之外有个黄岭小学。小学坐落在黄岭生产队,那里是小说大家张恨水的祖居地,小学的对门就是张恨水故居。校舍是一座古老的祠堂,后来,祠堂被拆了,小学迁到了中山岗上,与中学在一起。再后来,黄岭中学没了,校舍全归了小学。现在,小学里也没几个孩子了,原本就很少的几个孩子,还不愿意就近上学,宁可多跑些路去镇上。甚至,父母在镇上租了房子,陪着孩子在镇上上学。
在中山岗,对于孩子上学,人们绝不会敷衍。这里有个传统,自古以来重视“耕读”二字。恢复高考以后,从中山岗上走出去的大中专学生足有几百人吧。考走的,迁走的,搬进城的,中山岗上的人就这么越来越少了。
新闻推荐
特教动漫班
芜湖聋哑职业学校将从今年秋季开始,开设动漫专业,目前已经开始招生,这在全省特殊教育领域还是首次尝试,聋哑学生虽然有听说方面的缺陷,但心灵手巧,领悟性高,对...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