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愁遇上民俗,心灵的渴望意犹未尽,那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生命眺望,让人深切地体会到“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生存风情。其实,民俗在身边,乡愁在心尖,无边翻卷的思绪,高高悬挂在时光摇曳的岁月中。
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古老的孝之道,也是中华人文传承的民俗之情,即使是现代人,虽然人在他乡,或者相隔千山万水,对父母的那份牵挂,不只是人情与人性骨子里的心灵相通,更是民俗烟云里的亮丽风景。离开父母是一种愁,放弃大展人生鸿鹄之志的理想也是一种愁。因为父母在,所以不远行,我不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豪杰英雄,在敢于担当中坚守着这种孝道理想,坚韧地把握住民俗血脉的流淌琴音,在乡愁烟云的土壤里生生息息,落地生根。
民俗是安放乡愁之处。于是想起,我们在“投花灯”中喜笑颜开,也在“观音开库”中喜乐融融,“生菜宴”是一道民俗大观,“烧大炮”也是一缕民俗浪花,“关帝游”更是一次荡漾民俗情怀的信念暄腾……还有端午的龙舟赛让人群情激昂,重阳的老人节触动了似水流年的至爱深情。这些都是汇聚的风俗热情,也是血缘流淌的记忆风情,它们在绵延的历史里风韵犹存,伴着每个人童年的梦,影影绰绰,在家园熏染的乡愁中触景生情,让信仰的传承与信念的脉动,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涛声依旧。
端午节,中国大多地方几乎以屈原为祭祀对象,而在明代至民国,芜湖端午节却传承了祭祀龙王的习俗,到了苏州,这一节日祭祀的却是伍子胥,绍兴又变成了祭祀曹娥。安放在民俗中的生命关注,这是师法自然的情怀,也是崇拜祖先的缅怀,更是瞻仰英雄的理想,在巫术的舞蹈中祈求风调雨顺,也在宗教的虔诚里祝愿国泰民安。
赏民俗,感乡愁,许多乡愁元素的旖旎风光,饱和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正如刘三姐的歌唱把广西民歌的韵味演绎得深入人心。好比龙船调的激情把江水滔滔的呼号传达得撼天动地,恰似康定情歌的浪漫在跑马溜溜的民俗中绽放花朵,还有新疆冰山上雪莲的歌唱,蒙古天堂的迷人风光,以及俄罗斯情调喀秋莎旋律的动人声韵。
民俗不能丢,乡愁也不可忘。当年人们踩着高跷时不会想到开着奔驰的跑车,而民俗的风情就是奔跑的小车,透过车窗看见的是历史景致,也是时光的隧道。因此可以这样说,越是民俗的东西,也就越有乡愁的味道。它透射着我们回家的路程,也拥抱着我们终身的情怀与牵挂,在方言未改的老泪纵横中,鬓毛已经衰白,只有乡愁停留在风中,那般轻柔,像年轻的心跳,也像迷途的羔羊。
在民俗文化中守望乡愁,也就是理直气壮地留住醉人的生命关注。正如,造酒时酿出了五谷的精华,射箭时瞄准了准心的命门,打铁时找到了锻铸的脉络,织布时把握了飞翔的渴望……还有陶艺的心灵烛光,剪纸的泪花飞溅,蜡染的风韵意味,脸谱的千变万化,刻字的明快细腻。关注乡愁也是坚守民俗,在泛滥的城市发展与快速的城镇化建设中,远离民俗,某种程度上就是摧毁乡愁;在背离生态文明的无序竞争中,许多坚固的钢筋水泥的外表下面,正在蚕食乡土民俗的潺潺流泉,不断沦陷的是“回不去的故乡”,还有人类共同乡愁寻找着的马放南山。
“山药蛋派”的作品藏在早年的山西民俗里,于是有了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名噪一时的作家。红高粱,藏在山东高密的青纱帐里,于是有了莫言笔下精彩纷呈的生命气象与人文风光。其实,民俗是一种力量,乡愁是一脉神韵,它们相得益彰,高高呈现在心灵营建的生命苍穹。
新闻推荐
中央电视台-1(综合频道)6:00朝闻天下12:35今日说法13:13金太狼的幸福生活(32-35)18:03远方的...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