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关心时间,时间的宝贵性不言而喻。
然而时间似乎一直是抽象的。想想看,你用什么东西量时间?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炷檀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钟表的指针滴答行走一圈,也是一段时间……
在江城芜湖,为了记录、丈量、描绘时间,有一个年轻团队专门研发了一款全时空的社交应用,叫“时间图”。这些“时间图”上下跨度数千年,涵盖了历年的国内外发生的历史事件,发行的音乐、影视作品、热点评论,通过巧妙的关联,组成了一座庞大的“时间信息超市”。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可以交友,也可以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时间也是有形象的。翻开过往,你会发现它是我们的老朋友。”日前,“时间图”APP芜湖首创团队接受采访时称。
解决信息过载的“时间超市”
身处网络时代,人们每天接触的讯息五花八门,支离破碎。信息过载,让很多人都产生了疲劳和紧张感。
作为一款芜湖首创,面向全国推广的全时空社交应用“时间图”,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开发的。记者了解到,为了消除信息碎片化,创始团队通过时间和类别(百科类目、时间地域、人物事件)两个维度,将各类信息“定格”,形成一张张“时间图”,从而有规律地呈现信息,方便人们查找、参与讨论和资料累积。用户还可以自己添加UGC(贡献内容),只要通过审核,便可以成为时间图中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个被定格的信息,都有一些关联事件,让人们以时间线索,偶遇有趣内容。比如,你会通过“时间图”发现,在15世纪末哥伦布刚发现美洲的时候,美国还是一片不毛之地,而当时的中国正是明朝最繁华的弘治年间,不久后吴承恩还创作出了《西游记》。
这些关联从公元前一直贯穿至当下的新闻热点。记者在“时间图”APP上拉动“时间轴”,发现最古老的一个信息点来自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第一王朝覆灭”,时间跨度长达3600多年。
每个人都该有本“回忆录”
“其实每个人脑中都有一张张时间图。”时间图APP的主创者,是一位“海归”的芜湖人。他称,在解决市场信息过载痛点的同时,“时间图”的研发,还将满足更多人情感寄托的需要,让人们随时随地翻阅或记录时间之美。
“我记得是9·11那一年”“我高中毕业那一年发生了什么”“《泰坦尼克号》上映快20周年了,还记得当时陪你看电影的人吗”“1999年华语乐坛出了什么歌”……当一个个以时间为线索的故事浮现在脑海时,时间图就可以将脑海中的那个模糊的时间和对应世界真实地反映出来。比如,在《泰坦尼克号》上映是1997年,世界上还发生了哪些事,那一年还有哪些电影、音乐作品,那个时代的照片是什么样的等等。
在该看的地方看,在该写的地方写。“时间图”在包含信息阅读查找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社交平台。通过对感兴趣的人和事进行划分、关联,形成了朋友圈和卡片圈。大家讨论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事件、一幅画、一首歌、一篇文章等等。此外,和任何一款社交应用一样,“朋友圈”的用户可以即时聊天、通讯。
(下转A18版)
这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团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nbs...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