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六点半,李世余都会准时来到南瑞湖旁边的小广场上锻炼身体。只见他左手提着一个小水桶,右手拿着一支造型奇特的大毛笔——笔杆同扫帚般长,笔头则由海绵做成,这般行头在南瑞湖边出现,自然吸引了一些早锻炼的人围拢过来,拿着这两样东西是要怎么锻炼身体呢?
以地为书 特别的健身秘笈
“这你就不懂了吧,我这锻炼方法不仅能活动全身,还能修身养性呢!”今年63岁的李世余见记者好奇,向记者神秘一笑,拿起这支大毛笔蘸了蘸水,就地“挥毫泼墨”起来。
只见他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腿伸直,腰部挺立,低着头屏气凝神,握着笔杆的手却不停,一会功夫就写完了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南瑞湖清水为墨,以花岗石地面为纸,楷书的“把酒问青天”更添了几分风骨与意趣。
一横一竖苍劲有力,一点一钩饱满圆润。写字倒在其次,单看老人手握“神笔”写出的地书内容,就足以引起围观者的兴趣。
因为不用纸墨,而以水代墨,用笔在能显色的、平整的地砖上书写汉字,所以这种书写方式也被称之为“地书”——原来李世余神秘的锻炼方法就是这个。
不过,地书却不是李老突发奇想独创出来的,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就发现北京青年湖畔有老人在写地书。据考证,在北京地坛公园写地书的第一人,是家住安定门内的赵瑞明老先生。赵老是一位工艺美术师,他这一创举,引起广大老年人的关注和仿效。
从芜湖市油墨厂退休后的李世余在家闲不住,酷爱书法的他在江苏偶然接触到地书之后,就迷上了这种书写方法。
“毛笔书法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意境,需要锲而不舍地练习。写地书不用纸张,写的好与不好,地一干就没了,多环保。”李世余笑眯眯地说,“而且在地上写比在纸上写更锻炼臂力,对老年人身体好。”
李世余左手背在身后,专心致志地练着字,行书“龙马精神”遒劲洒脱,力透石背。
沉浸地书 给我成就感和快乐
除遇风雨,一般每天早上,李世余都会准时出现在南瑞湖边,先写楷书,做完基本功课之后再开始练习行书、隶书等字体,写满一个小时再回家吃早饭。
“楷书是基本功。楷书写好了,别的字体写起来才能工整,不会走样。”李世余说,“不过我最喜欢写的还是行书,刚柔相济,行云流水,变化万端最后却都能和谐统一于章法之中。”
除了早上练习一小时地书,李世余还会在上午和下午各抽出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在纸上练习,临摹各种字体,不断研习以精益求精。不过尽管自己的一笔好字被很多人夸赞,李世余却坦言,早上练地书的那一小时才是他每天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虽然写地书的大多数都是老人,但是经常有小朋友看得很入迷。爷爷长、爷爷短地叫,很有成就感。”李世余忍不住笑了笑,“他们想学的话我也会教上几笔,那时候就会觉得练字并不是那么枯燥的事。”
除此之外,在公共空间里练字也会遇到其他的书法爱好者,字一写出来,大家就会围在一起探讨切磋。当众书写比在纸上练字更有沟通交流的“时效性”,也更有一番雅趣。
“我一直觉得,和大家的这种志趣交流,比获什么书法奖更让我心情愉悦。”李世余说道,“尤其是碰巧谁提了一个建议让我茅塞顿开的时候,那心情真是太好了。”
作为书法 地书呼吁年轻人参与
写地书的工具并没有太大的讲究。笔杆可以是一根直杆,也可以用伸缩的套筒式笔杆;笔头可以是有弹性的海绵头,也可以用布包着,或者前面直接安装毛笔头。
“不过书写地点最好是在花岗石地上。”李世余介绍说,“因为花岗石是方块的,这样写地书时刚好像纸上的格子,一字一格,写起来更工整规范。花岗石平整光滑,便于笔在上面运行,而且能够使墨迹在上面停留几分钟,留有一点欣赏的时间。”
“眼神随着笔尖走,呼吸跟着笔身运”、“青石作纸水为墨,巨笔挥动天地阔”。在李世余看来,在地上挥毫,虽然与在纸上写字有所不同,却同样能达到陶冶情趣、传承文化的目的,而且经常写地书,能让全身得到自由活动,更是一种高雅时尚、经济环保的休闲健身方式,可谓一举多得!
从书法传承角度看,作为国粹,李世余希望能以这种方式激励身边的年轻人。“字是人的另一张脸,现在的年轻人肯好好练字的实在太少,平时又多用电脑打字,长此以往字都不会写了!希望看到一群年轻人和我一起书写地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这个队伍,享受晚年的健康生活。”
实习生 曹悦 记者 王惠 文 曹悦 摄
李世余的地书作品
新闻推荐
在芜湖城南,新时代...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