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笆斗会”是笆斗救火会的俗称,它是一个怎样的组织,现代人一般不会知晓。但是,曾经居住在弋江区境内兴隆街、大安村一带的年长者都知道它的一段历史。
中山南路街道境内的大安村(现金域蓝湾楼盘),原来是清末年间道台衙址,著名的盆塘塔影就在它的南面,它东连码头口、双孝坊,南临兴隆街,西靠库子街,北临碧水潆洄的青弋江。道台衙址场地开阔,但衙殿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旧社会一些贫困无居所人员便在衙门内外搭起老鸭棚蜗居。在这里居住的人群除本地人外,还有为了躲避日寇铁蹄蹂躏被迫逃难的外地人,以山东、苏北人为多。
1946年间,芜湖为了兴建中山纪念堂(即后来的工人俱乐部),当局就将衙殿的大梁木柱以及可利用物件全部拆卸下来,作为建造纪念堂的建筑材料。原本能给穷人们挡风遮雨的屋面、破墙没有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便自行搭建起茅草房,草屋顶,泥巴裹着草筋子墙,一间连着一间,一排挨着一排,从高空往下看,仿佛是一片金黄色的地毯。这里成了青弋江南岸最大的棚户区。勤劳纯朴的人们,对居住的拥挤,有一种安全危机感,一旦引起火情那将是倾家荡产。人们为了自身安全,在几位老人倡导下,自发捐钱捐物,购置了若干笆斗,组建了自己的救火组织,由于是用笆斗拎水灭火,故称笆斗救火会,俗称“笆斗会”。笆斗是一种用具,它是用柳藤条手工编制而成,旧社会,芜湖粮行米号都用它来量米,我也看见过做小生意的人用背带背着笆斗沿街叫卖洋糖发糕。
“笆斗会”原址位于兴隆街东头,坐南朝北,三开间草房长约八九米,草房的背后紧挨着一块面积不大的水塘。屋内百余笆斗全部用大红漆内外漆得红通通的。平时不用,将笆斗底朝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中间屋的阶梯木架上,看上去像是一个个大头娃娃逗人喜爱。此外,屋内还挂着一些绳子、抓钩、斧子、长竹竿和数架长竹梯等辅助工具。“笆斗会”有三四十志愿者组成,担当着自救的重任,守护着一方平安。这一带棚户区居民防火意识很强,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重大火情。他们心中有大局,救火不分你我,哪里有火情就往哪里上。据一位当年亲自参与救火的长者回忆,当年,位于中二街的中国银行(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所用)的火情十分严重,各路救火车队齐上阵,紧急施救,笆斗会的人员也毫不示弱,历险而上,勇于灭火,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一次,位于小荆山附近的一处村落失火,火势十分危急,呼救声、哭喊声乱成一团,田埂地头,坑坑洼洼,消防车无法开进去,“笆斗会”成员双手拎着笆斗带着灭火工具急步跑了一个多小时赶赴火场,奋力抢救,终将大火扑灭,“笆斗会”成了这次救火的主力军。芜湖解放后,党和政府的关心给“笆斗会”调来了一台人力水压机,大大增强了救火的力度。该组织直到1954年,芜湖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水灾之后,才自行解散了。
“笆斗会”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可是,利用笆斗拎水灭火却是群众的一大发明创造,是智慧保平安的重要体现,它为当时群众的居住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的故事”征稿启事
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属于你的生活故事、时代旧事以及围绕你身边的城市变迁一一记录下来,与同龄人细细分享,给晚辈细细品读。
投稿邮箱:wanghuitt@sina.com
邮寄地址:芜湖市弋江区红花山路20号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大江晚报银发周刊收。来稿注明您的通联方式(姓名、电话、通讯及地址)
陈思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nbs...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