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孩子是幸运的,虽然在物质上未必富足,但出生后就能得到父母和家人的呵护宠爱。现实中,还有那么一群孩子,他们因各种原因(绝大部分是天生疾病或残疾)被抛弃,差点就此夭折于街头。
“六一”前夕,记者探访芜湖市社会儿童福利院,走进了这群孩子不同寻常的童年。
身世可怜,多数姓吴
在福利院儿童部,孩子们睡觉的地方并排放着几十张小床,它们互相连在一起,形成一片。这里,躺着患有脑瘫、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盲哑聋、唐氏综合征、脑水肿等各种疾病的孩子。
每天11点半吃完午饭后到12点半午睡前,是可以自由玩耍的时间。对于患有重度脑瘫、5岁的小小来说,只能靠着双肩和肢体的配合,缓慢前进。从康复室的左边挪到右边,为了够着一个小玩具他要花上10多分钟。这样的移动连他自己都常常因走神而中途改变方向,变得漫无目的。
在玩耍的孩子中,有几个孩子长得很像:宽眼距、小眼睛,他们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联系他们的是一种病:先天性唐氏综合征。这么几个孩子在一起,令人看得心里发颤地疼。他们智力发育迟缓,但让人惊讶的是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懂得做许多事,有时还会帮忙扫地,或是在儿童部帮忙传递东西。
还有一些孩子患有残疾的同时,还患有中轻度地中海贫血。他们智力发育正常,但身高和体重偏低。为此,福利院儿童部专门给他们供应富含铁元素、补血的食物。一碗饭吃完之后,不少孩子习惯性地仰起头把碗贴到脸上,用舌头仔细地舔干净,放下碗后满脸饭粒,还美滋滋地舔干净嘴,把椅子摆整齐。
一位老师说,这里的孩子大多身世可怜,无名无姓,来到福利院后由他们起名。孩子多数姓吴,取自芜湖的“芜”字谐音。
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目前,芜湖市福利院有100名孩子,他们身上几乎全被打上了“孤儿”和“残疾”的标签。
记者了解到,这些孩子中有10人在普通学校就读——这些身心发育经过康复变得较为正常的孩子,无疑是他们中的幸运儿。
三年级的小东是个“自来熟”、又“爱管闲事”的孩子:常会提醒老师,出门记得别忘了检查要带的东西。黄东因脑瘫引起双下肢残疾。所以,12岁的他看起来只有六七岁的孩子一般高。虽然双腿残疾,但黄东却热爱跳舞。每年“六一”,他都会自告奋勇地报名表演节目。
和小东一般大的小山,因为器官发育不健全,自小被遗弃。小时候,他对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并没有自觉,成长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变得自信活泼。张山长得虎头虎脑的,五年级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院里的明星“小主持”。喜欢朝熟悉的人拱鼻子嘟嘴巴,十分可爱。
“实际上,更多的孩子则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学习获得知识。”康复护理部的老师李莹告诉记者,不少孩子来到这里时,因为脑瘫导致无法说话、行走,需要进行多感官统合训练,在游戏中引导,用声音、光线、味道等给予刺激,增强其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
在专门的康复室,一些老师正带着孩子们进行室内游戏,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活动室的地板经过特殊处理,孩子摔倒了也不会受伤。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孩子们大部分时间要接受肢体机能的康复训练,还要参加智力开发游戏。
福利院就像一把保护伞,让孤残儿童得到良好的照顾,过起了相对温暖而热闹的集体生活,部分孩子的身心状况也得以好转。不过,这里的世界也太小了。孩子每天的课余活动就是看书、下棋、做手工、看电视,他们开始渴望交朋友,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他们的童心格外柔软
孩子固然可爱,但现实让作为康复老师的李莹很有挫败感。“看到残疾的孩子,仿佛就看到他的一生。”她坦承,看到重度脑瘫儿会感到很无力,因为再多的努力,绝大多数情况都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她和同事从来没想过偷懒、放弃。
李莹的这种信念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小苏是一个重度脑瘫儿,4岁多入院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现在6岁了,经过几年不断的训练和努力,目前已经有显著好转。
在福利院,许多脑瘫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妈妈”们每天要给他们换屎尿布,并给他们洗澡换衣服。今年23岁的保育员王慧娴就是10多位孩子的“妈妈”。工作两年来,每一天的朝夕相处,都让她感受到孩子们的可爱与真诚。她说,这里的孩子特别容易满足,同样也敏感脆弱。上学的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常常默默流下眼泪,“他们希望能证明自己”;孩子们的感情也非常直接,他们会观察体会别人的心思,特别敏感,一旦知道你喜欢他,他就会很热烈地回应你。
不管身世还是身体,这些孩子都是特殊的。所以在老师眼中,和普通孩子相比,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格外让人感到惊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懂得分享和感恩。
“虽然没有爸爸妈妈,却有着“天然”的兄弟姐妹。”李莹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不管大小,都知道关心身边的人。一袋饼干打开了,一定首先分给周围的小朋友;开展活动谁要是没参加,孩子则会涌过来提醒老师下次一定要带他来……
家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对于福利院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或许还没有形成家庭的概念,无从想象正常儿童的家庭生活,但漫长的成长历程终有一天会让他们体会所有的切肤之痛。为此,社会各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芜湖市向阳花社工机构的负责人方飞,从去年暑假开始就在福利院开展项目服务。他告诉记者,由于缺乏家庭的滋养,这里的孩子就像一只只小刺猬,缺乏安全感,喜欢隐藏自己的性格。所以,安全感重塑、智力开发、礼仪教养的补充性学习是他们目前工作的重点。“我们希望他们长大融入社会后,至少要成为一个不让别人讨厌的人。”
近年来,结合国家民政部的“蓝天计划”,芜湖市福利院的各项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据悉,孩子们每天使用的康复教室从原来的1间变成了12间,并增添了各项先进仪器,帮助孩子们针对感官、肢体、记忆等功能进行康复训练。
社会的关怀和救助是让这些孩子拥有更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努力,芜湖市福利院还跟一些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患有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的孩子都能得到免费救治。
民政方面人士表示:“回归家庭是福利院儿童最好的归宿。”该人士说,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人士进行领养或者一对一助养,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和父母一样的关爱。 记者 王世宁 文 赵亚玲 摄
福利院的孩子们在就餐
新闻推荐
又要到周末了,你是不是迫不及待地安排出游计划了?踏遍黄峨岱与庐,唯有天堂景最佳!这次,大江旅游公司特别推出了一条休闲自在的线路,让您轻装上阵,轻松出游,全程不赶趟,给自己的身...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