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读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对史可法、陈子龙、张煌言这样的民族英烈满怀崇敬之情,对吴三桂、马士英、阮大铖这样的大奸巨慝恨得咬牙切齿。抚摸那一段满是汉人血泪的历史,追怀那些汉族精英们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可歌可泣事迹,感叹遗民们的满腹酸辛和血泪,震惊于异族铁蹄的凶残与暴虐,我内心里也是无比酸楚、无比沉痛。
可惜历史不能重写,时光不可以倒流,我只能把故纸堆里芜湖遗民的悲惨故事写出来,虽然他们无比寂寞,很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我的沉吟也算是缅怀这些芜湖的民族脊梁,让他们的英灵毅魄接受一个后人文字的祭奠与致敬!
我首先写的是汤燕生。汤燕生明末时是诸生,才名早就远播大江南北。南明的时候,史可法、瞿式耜仰慕他的才名,多次写信招他进入幕府协助抗清扶明大业。可惜的是,他看见南明小朝廷成天忙于内耗,没有振作气象,感到中兴事业不可为,就婉言谢绝,没有赴任。在弘光小朝廷覆灭后,汤燕生隐居在芜湖东河沿,建起了补过斋,自称黄山樵者。汤燕生是一个个性孤傲的人,除了沈士尊沈士柱兄弟、萧云从、渐江和尚等知己外,其他人一概不见。由于他是名人,偏偏想见他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有不少清朝达官贵人慕名而来,想拉拢他为清廷效力,都吃了闭门羹。当然,从他的结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一帮有民族气节的大明遗民,都是不愿与异族合作的铮铮铁骨。后来,汤燕生怀抱神州陆沉、遍地膻腥的遗恨郁郁而终,他的寂寞是也是那个年代遗民的寂寞。
我们从汤燕生另一个至交吴肃公全家的遭遇里,可以看出清王朝民族压迫之深重。吴肃公是宣城人,大明灭亡的时候他是个秀才,忠于大明王朝的他从此绝意仕进,靠卖字行医兼授徒为生。他曾经在文章里写过,“宋之天下亡于蒙古,而人心不与之俱亡”。其实吴肃公的意思是说,大明王朝虽然亡了,但我的心还是大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民族意识很强。他舅舅麻三衡在清军下江南后起兵抗清,最后英勇就义,大学者黄宗羲还给他写了墓志铭。麻三衡牺牲后,清军到处追捕他的子女和亲人,吴肃公的母亲甚至让他冒名顶替麻三衡的儿子,准备让他代死以保存烈士遗孤!幸运的是,清军的株连不知为何停止了,吴肃公总算留下一条小命。当然,吴肃公是不屑去做清朝的官的,他白天行医养家糊口,晚上提笔著述保留明朝史料,为我们留下了《明语林》《街南文集》等著述。在汤燕生去世后,还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汤岩夫先生传》,让我们得以知道汤燕生的遗民事迹。最可怕的是,清王朝以编著《四库全书》之名,行禁书之实,将很多有民族气节的文章进行偷梁换柱,导致吴肃公的很多作品缺损,让后人难得一窥真面目。
不少不甘臣服于异族的人在明亡后当了和尚。如在芜湖寓居的渐江,本来是徽州休宁人,俗名叫江韬。明亡后剃发当了和尚,也是为了免除称臣异族的痛苦。他驻锡芜湖准提庵,和汤燕生是最好的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写诗作字,感叹明亡的离黍之思。
当然,不是当了和尚就六根清净、不问红尘。我们芜湖有个和尚释海明,在明末抗清首领金声被俘就义后,赶到南京抱着金声的尸首痛哭,然后在南京看热闹的市民那里募资,买到一口好棺材装殓金声的尸首。在他装殓金声尸骨的时候,不少清兵把他包围起来,拿着刀枪指着他,不允许他动金声的尸首。可是和尚大义凛然,他一点都不害怕清兵的刀枪,边哭边继续装殓。清兵也被不怕死的和尚感动,让他把棺材运回芜湖庵中。后来,释海明去世后,也葬在金声墓旁。烈士和仰慕烈士的人,最终在青山里安息。
天崩地裂里,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挺身而出的大男子汉,不少女性也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节烈。如沈士柱在南京殉难后,得到这个噩耗,他的妻子绝食十天后死去,他的两个妾也随即上吊自杀。芜湖人敬佩她们的贞烈,专门建了节孝祠纪念她们,并称她们为“沈门三烈妇”。今天看来,这些女性有点傻,不知道爱惜生命。但在那个年代,以生命陪葬丈夫也是一种果敢、一种承诺、一种真爱。
在这个四海为家、天下清平的年代,追怀那些三百多年前的大明遗民,抚触他们留下的旧伤,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了。其实我们需要沉思历史的教训,其实我们的灵魂里也浸透了他们的血泪,其实我们的先辈也期待着我们能充分运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徐春芳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天是节后上班的第一天,芜湖公路、铁路及公交部门发布了假期出行“大数据”。记者观察到,受台风“莫兰蒂”影响,学生客流较以往大幅减少,导致整体客流下滑。不过,得益于高铁动车组强势拉动,芜湖...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