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喜欢去池州旅游,半为感受九华佛国的灵山传奇和袅袅心香,半为追怀杜牧、杜荀鹤两位唐朝大诗人。“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以风流倜傥的才子形象为世人所熟知。和杜牧相比,杜荀鹤的名声就小得多了。虽然他不少诗篇掷地有声,如“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的句子,道尽了乱世赋税太过沉重、民不聊生的困境,至今脍炙人口。
杜荀鹤的一生是悲苦的。首先,他的身世可怜。据南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里说,杜荀鹤是杜牧的私生子,当年杜牧担任池州刺史的时候,搞大了身边侍女的肚子,毕竟他是朝廷命宫,传出去不好听。为了掩盖住这桩风流韵事,杜牧就将侍女嫁给了石台长林乡正(乡长)杜筠,生下了杜荀鹤。虽然杜筠是个地方小吏,但那个时候的乡村小干部不是一个好差事,收不齐乡里乡亲的赋税,就要自己倒贴补交,不少人因此弄得倾家荡产。所以杜荀鹤从小家境不富裕,他放过鸭,干过农活,过着粝食粗衣的清贫生活。其次,他的境遇可怜。古时候人们只有读书做官一条路,他们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努力想通过进士及第改变地位、光宗耀祖。可惜的是,杜荀鹤生不逢时,他生活的年代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复往日“大道如青天”的盛世气象。社会阶层已经固化,做官的不是宰相的孙子,就是刺史的女婿,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裙带风、请托风、买官卖官盛行,平民阶层几乎没有平步青云、一展才华的机会。杜荀鹤多次进京赶考都是落第而归,他只能在诗里感慨,“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朝中无人莫做官的现状,让诗人心里愤懑不已。
更让人叹息的是,他的命运可怜。杜荀鹤文场连败,好不容易在四十六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第八名进士,结果吏部因为他没有过硬的背景也不给他授官,他只能满怀惆怅地返回老家,这时候他已经头白如雪了。几年后,他进了宣州节度使的幕府,被派遣到汴梁(今开封市)巴结当时大唐最有权势的枭雄、后来篡唐自立的梁太祖朱温。朱温正抓紧当皇帝的步伐,自然求贤若渴。他对杜荀鹤的文才十分欣赏,向唐朝皇帝推荐他,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受到朱温的赏识,又成为皇帝身边的文字秘书,杜荀鹤一时春风得意了。杜荀鹤拼命想做官,不惜违背良心写诗歌颂朱温以求垂青,违背了他“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的清高灵魂。也是他没有官运,任命下来才十天,他就身患重病去世了。更搞笑的是,因为杜荀鹤被朱温倚为心腹,虽然他的官是唐朝皇帝封的,他一天梁朝的官也没做,却被史家写进了《五代史·梁书》。
杜荀鹤虽然志向高远,曾经赋诗借“小松”歌咏自己的远大抱负,“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由于杜荀鹤生活在动荡的末世,他四处奔走,曾经在南陵躲避过兵乱,也经芜湖去大青山凭吊李白墓。可惜的是,由于时光漫漶,杜荀鹤在芜湖的行踪已经若隐若现,只余下一首诗《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让我们透过诗句怀想当时的境况了。
“只共寒灯坐到明,塞鸿冲雪一声声。乱时为客无人识,废寺吟诗有鬼惊。且把酒杯添志气,已将身事托公卿。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从诗里我们可以看到兵乱后的悲惨景象。乱军过后,连昔日香火鼎盛的寺院都荒废了,门被砸烂了,菩萨塑像也打断了,和尚不知逃到哪里去了,窗户也被乱民拆下来生火取暖。当时是冬天,废寺外飘起了风雪。坐在如豆的寒灯下,诗人听着远远传来飞鸟凄苦的叫声。这首诗是杜荀鹤写给他的朋友沈明府的,我们已经不知道沈明府是谁了,只知道是沈是个县官,明府是唐朝人对县官的称呼。此时的杜荀鹤应该还是满怀雄心壮志的,他人在废寺里呆着,诗里还想着有公卿欣赏他提携他,心里还是希望要以身许国、报答皇恩,不能平平凡凡、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唐朝人啊,实在是有那么一股精气神,在那样清苦的环境里,还想着要建功立业,要锦绣前程,要把人生过得波澜壮阔。在逆境中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没有绝望,实在是难得啊。
今天温习杜荀鹤的诗和他的坎坷人生,其实也是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不能表现出郁郁不得志的样子,更不能自抛自弃。在生活和工作里,只要努力了,只要拼搏了,也就心安了。毛泽东曾在诗里写过,“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放下牢骚,放下愁肠,心量放大,着眼长远,敢于面对人生的起伏跌宕,总会收获心灵的圆满和甜蜜。
徐春芳
新闻推荐
山中楼宇高,水边柳丝垂;古塔飘晚钟,长桥沐朝晖。诚如歌中所唱,半城山半城水的“芜湖”,以天生的钟灵毓秀,与后天的“厚积薄发”,日渐呈现出大美之姿。一座城市的美,需要用心体会,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城市的生...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