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旻
芜湖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纪委带领全市各级纪检机关在省纪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忧患感,忠于党章,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深得党心民心。近年来,芜湖市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考核中位居第三,在全省政风建设评价工作考核中名列第一,全市纪律审查工作受到省纪委通报表彰。市纪委被评为“2012-2016年度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
强责任,从严管党治党形成新格局
五年来,市纪委站在反腐败斗争从治标为主走向标本兼治、加快构建“三不机制”的重要节点上,着力明晰目标、找准方位,不断使思路、决策和工作重点更加契合实际。协助市委出台落实两个责任“一意见两清单四办法”,督促党委(党组)按照“六抓三到位”履行主体责任,领导纪委(纪检组)按照“三位一体”履行监督责任,拉紧责任链条。开展主体责任集中述评,近两年共选取20名县区、市直党委(党组)书记和班子成员向市纪委全会述廉述责,接受市纪委委员评议,倒逼责任落实。坚持“一案双查”,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不力的党组织、纪检组织及班子成员进行责任追究,查办责任追究案件42件,对66名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注重制度建设是强化源头防治腐败的内在要求。市纪委坚持从历史深度、全球广度、时代高度、芜湖角度出发,在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全市反腐倡廉体系设计,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实施办法,抓紧抓实145项重点任务。落实市委“四个覆盖”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办理县处级干部任前和换届提名廉政把关907人次、省市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廉政把关626人次,防止“带病提拔”。推进“四用”制度升级版建设,市级层面清理制度2293项、废止266项、升级743项,县区层面清理制度3643项、废止386项、升级908项,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对典型案件深入剖析、举一反三,针对腐败多发易发领域,强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新机制等重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支持、精神激励和约束警示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开通“芜湖纪检”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阵地作用。建立市党政干部警示教育基地,拍摄警示教育片,开展廉政培训、廉政谈话、廉政展览、警示教育等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纪律教育为核心、以警示教育为特色的工作格局。创建省级廉政文化建设标兵2个、示范点55个、教育基地4个,对190个市级廉政文化示范点动态化管理。
强惩处,监督执纪理念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市纪委坚持把纪律检查工作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考量,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去展开,贯穿五大发展理念去推进。对腐败行为“零容忍”是这几年芜湖老百姓们听到频率极高的一句话。而不断在报纸、网站上公开曝光的违纪行为通报也让大家看到了芜湖在正风肃纪上的“顶真碰硬”。
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30条、市31条作为铁的纪律,加大执纪审查和通报曝光力度。十八大以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18起,处理37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81人,对155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集中攻坚,对党员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党政干部违规建房和多占住房、部门行业乱收费、村务管理混乱以及党政机关“小四风”、公务用车、办公用房、新建楼堂馆所、“三公”经费支出、“酒桌办公”等进行专项治理,赢得广大干部群众的肯定和支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五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各类举报10396件次,立案3234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665人;通过办案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7亿余元。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开展纪律审查,严肃查办一批发生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以及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征收安置、医疗卫生等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腐败案件,释放了有腐必反、除恶务尽的强烈信号。
芜湖市坚持市、县区联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巡察,着力遏制基层“微腐败”。建立市委巡察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1+4+X”制度体系,配套建设46项制度。高标准组建巡察组组长库和人才库。对34个市直机关、国有企业和镇街进行了5轮巡察,前4轮发现问题335件、问题线索497件、共性问题15个,已整改问题194件,问责177人,专项治理共性问题9个并建立了长效机制。开展换届风气专项巡察,8个县区党委巡察工作全面有效推进。
(下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友艺)今天上午9点整,中山桥正式封闭,老桥拆除和新桥重建工程启动。根据桥梁拆建工程区域新的交通组织方案,芜湖公交发布了途经中山桥区域10条公交线路的临时调整方案。今日起,途经中山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