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谢朓,是因为读李白的诗。李白在他的诗里经常提到谢朓,经常表达对谢朓的敬仰和崇拜,如“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等诗句,火辣辣地表达了一个粉丝对谢朓这个诗星的仰慕之情,所以后人评价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向来恃才傲物、目空千古,连他都低首拜服这个人。梁武帝萧衍也特别青睐谢朓的诗,他曾经对人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诗歌产生了牙膏、口香糖的功效,让写诗的人看了都觉得美滋滋的。诗歌得到帝王和伟大诗人的共同欣赏,可见谢朓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多么牛的人物了!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时杰出的山水诗人。谢朓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谢家祖上出了谢安、谢玄这样指挥肥水战役、安天下苍生的大人物,可惜的是,谢家这样的高门大户,多次卷入翻云覆雨、血雨腥风的南朝动荡政局里,如公元年,谢晦被杀;公元年,谢灵运被弃市广州;公元年,谢朓的两个叔叔谢综、谢约又因谋反而起遭诛。谢家的优秀人才不断凋零,到了谢朓的时候,谢家已是一派日薄西山的凄凉景象,慢慢成了“旧时王谢堂前燕”啦。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谢朓的父亲谢纬官拜散骑侍郎,母亲刘氏也贵为皇家公主(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这为谢朓走上仕途铺好了道路。但政治的变幻无常让谢家人成了惊弓之鸟,让他们步步小心、胆小怕事,也变得只求自保、冷血无情了。谢朓的一个亲戚曾经教育子女说,我们的嘴巴只能用来喝酒,千万不要乱说话。可见没落的钟鸣鼎食之家是多么无奈!
谢朓的文学才气之高,让人高山仰止;但他在人格上留有涂抹不掉的污点——那就是,出卖自己的岳父。谢朓的岳父王敬则,是位高权重的南齐名将,曾因先后参加过诛杀刘宋前废帝、后废帝的政变而深得齐高帝萧道成的赏识,齐武帝萧赜对他也是委以重任。
齐明帝永泰元年(),王敬则以武帝旧臣见疑于萧鸾,准备起兵谋反。当时王敬则的五儿子、时任太子洗马的王幼隆,觉得姐夫谢朓是自己人,就派人把计划原原本本告诉给了谢朓,想让其帮忙。谢朓害怕谋反不成祸及灭门,就扣押了来人,将王氏的密谋告诉朝廷,于是王氏父子兵败被杀,而谢朓却因“功”提拔为尚书吏部郎。这一“大义灭亲”的举动,让他的妻子差点都要发疯了,就天天放把利刀在怀里,准备看到谢朓时就把他给杀了,吓得谢朓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敢回家!虽说他岳父谋反不对,但如此软骨头的男人,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也确实令人不齿。这个告发岳父的人,不想身处政治漩涡,最终还是被人诬告致死。临死前,他才叹息流泪说,我实在对不起岳父和王家人啊!
闲话少说,谢朓与芜湖的文字缘,是在他担任宣城太守的时候。建武二年()夏,谢朓出任宣城太守。他从南京往返宣城都要经过芜湖,并且当时的芜湖地域归宣城郡管辖。由于谢朓不少诗歌散佚,写给芜湖的诗没几篇了,其中一篇是在宣城工作期间写的《宣城郡内登望》诗,“借问下车日,匪直望舒圆。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山积陵阳阻,溪流春谷泉。威纡距遥甸,巉嵒带远天。切切阴风暮,桑柘起寒烟。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结发倦为旅,平生早事边。谁规鼎食盛,宁要狐白鲜。方弃汝南诺,言税辽东田”。
谢朓从到任写起。诗首句“下车”,指到任。“望舒”指月亮。记得到任时不是月明风清,而是月如钩,夜深沉。谢朓白天登高远眺,首先说残月,说自己的寂寞心情。残月,如人生难得几回圆的命运,时时提醒着诗人。当他“郡内登望”之时,领略到的是大自然萧瑟苍莽的景象:“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以下三联接写登眺景色。三、四联写山势水流。“陵阳”,是宣城山名;“春谷”,是繁昌南陵两县古称。远远望去,但见青山逶迤,流水潺湲。五联“暮”字点明郡城登眺时间,而“阴风”“寒烟”之凄冷意象,既是深秋景色,又加浓加重了诗句冷寂的色调。惆怅之情,自然涌上诗人心头,“怅望心已极,惝怳魂屡迁”,收束前面写景,转入后面抒情。
“倦为旅”,表明诗人厌倦了四处奔波的宦游生活。最后四句,一句一典。“宁要”句用齐景公披着狐白之裘坐于堂侧故事,事见《晏子春秋》。“方弃”句用东汉宗资故事。宗资是汝南太守,办事靠助手功曹范滂,自己但唯诺而已。“辽东田”用的是管宁在辽东教化百姓的故事。谢朓连用四典,是说自己忝为一郡之守,就要尽职尽责,仁政惠民,绝不能食肥衣裘,尸位素餐。
谢朓一生处于矛盾心态中,既舍不得脱下官服,又明了宦海风波恶,所以思想里怀有一种无法化开的苦闷和惆怅。芜湖乃至宣城一带秀美的山川成了他抒发内心烦恼的载体。读这首诗,感受一个大诗人在面对不可知命运时的进退失据,也体会到古人在乱世苟活的艰难,更怀有对太平时节的珍惜。
徐春芳
新闻推荐
年大江晚报芜湖小记者正在热烈招募中!目前已有多名幼儿园及小学生加入了年小记者这个光荣而充满活力的大集体!距年小记者招募工作结束还有天的时间,有兴趣的学生们赶紧抓住最后的时间来报名哦!报名小...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