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如何看卫星云图?如何躲避雷电?天气状况是如何预测出来的……3月18日,“世界气象日”前夕,大江晚报芜湖小记者工作室组织40余名小记者走进芜湖气象台,学习气象科普知识,体验小小预报员,探究“风云变幻”、“阴晴冷暖”背后的气象奥秘。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气象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那么人人关心的天气状况究竟是如何预测出来的呢?3月18日上午,芜湖市气象局新落成的“气象科普展厅”开门迎客,小记者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参观丰富多彩的展板模型、科技设备等,对气象知识有了直观、全面的了解。雨的兄弟姐妹都有谁?形形色色的风,你认识吗?遇到雷电应如何躲避?pm2.5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展厅里的陈列展览,加上讲解员详细的介绍,小记者们不仅收获了气象知识,还了解到家乡芜湖的气象特征。比如,芜湖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暴雪、寒潮、高温;芜湖的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秋冬季节污染较多,大家应做好相应防护。
参观完展厅后,小记者一行来到气象影视中心,观看并体验了“天气预报”节目是如何制作的。大家在现场才发现,主持人的身后并不是卫星云图等动态的背景,而是一块普通的蓝色幕墙,后期经过“抠像”,在电脑上制作后才能呈现出电视中的样子。几位小记者鼓起勇气也当了回“预报员”,走到幕墙前、闪光灯下播报“自我介绍”,这种新奇、有趣的体验让大家兴奋不已。接着,气象台台长还为小记者们介绍,短期和长期的天气预报是如何预测的?原来,天气预测所依赖的气象数据,是由全球的气象工作者共同协作产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哦!
最后,小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大阳垾的室外气象观测场,只见四周空旷、平坦的草地上,安置着一些稀奇的设备,观测员为小记者逐一介绍。百叶箱里的仪器可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一根杆子高高矗立,上面勺子和鱼尾般的仪器可测量风速和风向……还有雨量、日照时长、地表温度、能见度等等,都有相应的仪器感知测量,这些科技的神奇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激发了孩子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记者 康丽 文 汪武 摄
日照时长测量仪器
天气预报节目制作间
听台长讲气象知识.
“预报员”初体验
▲
参观气象科普展厅
▲
演播室里合影
新闻推荐
冒充“核心期刊编辑” 淘宝上叫卖“版面” 弋江警方数月侦查 成功“猎狐”
本报讯在知名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署名论文,对于一些需要评职称或搞学术的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而骗子也盯住了“有偿发论文”的这块“肥肉”。3月21日,记者从弋江区公安局获悉,2017年11月弋江警方...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