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旧时《历书》所言,可一窥“清明”之由来。相比较其他传统佳节的“饮食”讲究,清明似乎更倾向于对“活动和习俗”的规划与坚守。在芜湖人看来,清明节特别适合做两件事,一是祭祖扫墓,二是外出踏青。但是,记者从芜湖市档案馆获悉,据史料记载,相比较现代人,古代的芜湖人清明过得更加丰富。
“祭祖扫墓”沿袭至今
首先,不用多说的是,“祭祖扫墓”乃沿袭千百年、最为传统的清明习俗,这点在《芜湖县志·风俗》中有文记载:“是日相率上冢,赍牲醴、焚纸钱致奠于草际,既祭植一纸标于冢上,名曰标祀。新坟均在春社前祭扫,俗谓新坟不过社。”可以看出,过去的芜湖人十分注重“仪式感”,清明祭祀时要提着食盒,捧着食果,装满荤素祭品,其中一块肴肉是主食,还有米、茶、酒、果之类,来到葬在郊外的祖先坟茔前祭拜。涉及宗族祠堂集体祭祖的,还有一系列的仪式和礼节。旧时,芜湖清明扫墓,还要雇人用锹挖一土块放在坟头,俗称戴坟帽子;又在土块上插一树枝粘着缕花的长条白幡,俗称坟标儿,这样才算祭扫完毕。
如今,清明祭扫活动依然,只是大多芜湖人已经移风易俗,简化祭祀流程,以鲜花致祭,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除了祭祖扫墓,如果尚不知小长假该如何度过,看看旧时的芜湖人怎么规划“清明节”,也不妨可以拿来借鉴一下。据史料记载,芜湖人的清明节传统习俗,还有插柳、踏青、放风筝、尝十新。
赭山顶上放风筝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旧时芜湖人一般都是围绕赭山游玩。这一天的赭山,群贤毕至,老幼咸集,熙熙攘攘,如登春台。在踏青的人群中,有专为领略春光而来的,有去赭山庙敬香的,有扫墓到郊外走走的,还有做小生意的。此外,清明前后也十分适合放风筝。那么,在没有偌大广场的昔日,旧时的芜湖人最喜欢在哪儿放风筝?
据《芜湖古城》风土民情篇中介绍,“昔日,放风筝是芜湖清明时节一道风景,人们扎制出一只只形态各异的风筝,有老鹰、燕子、蜈蚣等,还有八卦风筝,最大的有门板那么大。那时,许多人常常结伴在赭山顶上放风筝,风筝放上去后,几天不收,由于在风筝上装有哨子,昼夜嗡嗡作响,声音传得很远,吸引人们举头观望。”
清明曾被称作“柳节”
清明节,正是杨柳发芽抽绿时,民间亦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芜湖县志·风俗》也有记载:“清明日,人家皆插柳于门。”芜湖传统习俗中,清明在大门上插柳枝,表示涤除秽气。昔日,芜湖街市上有人叫卖杨柳,家家都折一枝杨柳蘸上清水插在门楣上,妇女们则用嫩柳枝编花戴在头上,象征着青春永驻、韶光常在,所以清明节又称“柳节”。
最有趣的是,旧时的清明时节,芜湖春季的美食也纷纷上市,过去称之“能见十新”。意思就是,这个时候,能尝到最新鲜的食材。据《芜湖县志》记载,“十新”包括:“鲥鱼、玫瑰花、金银花、雨前茶、青梅、蚕豆、豌豆、大麦、小麦、菜子。”过去渔人第一网打捞出的鲥鱼,必送各官绅,“以博赏资”。
时光荏苒,有习俗被承袭,亦有习惯被淡忘。跟着历史走的人们,总善于找到和岁月相处的方式,所谓的习俗,不仅营造了人们曾经的时令生活,也将美好封存在时光里,成为城市的记忆。不管如何改变,我们对先人的敬畏缅怀依然深切,对春光的贪恋有增无减。初心不变,依旧“清明”。记者 李婷维
新闻推荐
本报讯清明已至,芜湖市迎来新一轮道路运输高峰。为此,运管部门多措并举保障小长假道路运输市场安全。据了解,清明小长假主要以祭扫、踏青的中短途旅客为主。市到县班线、农村班线客流涨幅较大。目前...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