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丹丹 对门相见不相识,邻居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城市小区,这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 怎样扭转这一现象,建立邻里间的信任、促成社区的和谐氛围?“我们以澛港街道为试点,依托公益性社会组织,打造‘熟人社会\’。”弋江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澛港街道整合各类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推行“楼长制”、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多样化活动等方式,拉近了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间的距离,逐步消除着邻里间的沟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占据着重要篇幅,其中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记者走访中发现,澛港街道打造“熟人社会”的种种举措,正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实践。 现象:邻居相见不相识 “你认识你的邻居吗?”——如果拿这个问题做调查问卷,绝大部分答案是否定的。 “以前隔壁住的是一对年轻夫妻,最近好像换人了,不知道是把房子卖了还是租出去了。”家住柏庄丽城的一位市民说,虽然自己曾多次在门口或电梯里遇到邻居夫妻俩,但双方从未有过交流。 年近花甲的朱女士告诉记者,自从搬进新小区后,人际关系越来越淡了。2014年,朱女士从银湖中路附近的一个老旧小区搬进了城南的中央城小区,“虽说居住环境变好了,但邻居间的关系也冷漠了。”朱女士分外怀念过去温暖的邻里关系,4年过去了,她仍然喜欢花40分钟时间坐公交车,回过去的大院子找老邻居串门。 在澛港街道民政办的徐福云看来,邻里关系的疏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过去在农村,家族因素、地缘因素很容易让大家成为互帮互助的一个整体。搬进城市小区后,开放的院落空间变成了高层建筑里的格子间,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很难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场景。” 探索:整合资源架起“连心桥” 让邻居从陌生人变成熟人,让社区变成大家的温暖家园——去年以来,澛港街道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社区与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架起小区居民间的“连心桥”。 “去年底开始,我们在每幢楼召开‘邻居、你好\’座谈会,把一幢楼的居民聚在一起,听取大家对社区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楼幢为单位建立了微信群。”橡绿园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记者采访获悉,在澛港街道,QQ、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邻居交流的重要平台,如今,各小区及多幢楼均建立了微信群、QQ群等,社区党员、楼栋长、业主代表穿插在楼栋里面作为骨干力量,为邻居间的相识相知提供了平台。 在打造“熟人社会”的实践探索中,公益性社会组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社区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在满足居民服务需求的同时,搭建了居民间沟通的桥梁。在橡绿园社区,乐享社区教育服务协会将社区资源与教育资源结合,组织开展了新年音乐会、元宵灯谜会、跳蚤市场、DIY手工制作等形形色色的大型社区活动;在儒林西苑社区,仁爱儒林社会组织联合会以老人活动、义诊、走访慰问为特色,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社区困难老人群体,引导社区形成敬老爱老的道德风气;在丽城社区,薪火社区儿童服务中心吸引了数十名安师大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周一到周日天天有活动、次次不重复…… 成效:邻里沟壑慢慢消除 有了交流沟通的平台,有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居民找到了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协会每周提供一次免费的瑜伽课,每次报名信息发出去后就被迅速‘秒杀\’。”橡绿园社区瑜伽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原本素不相识的居民,在瑜伽课上交流后一见如故。 “去年刚搬进小区,刚开始时一个人都不认识,通过社区的活动,我和孩子都结交到了好朋友。”家住万科·海上传奇的孙芙蓉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平时经常带他们参加乐享协会的一些活动,一来二去孩子们认识了一些同龄的好朋友,自己也结交了一些脾性相投的家长,大家不仅平时相约着一起参加活动,周末闲暇时也会带孩子一起出去玩。来自山东的任海霞也是如此,从刚来时的人生地不熟,到如今朋友众多,社会组织为其提供了平台。“前年刚来芜湖,看到孩子参加社区活动变得越来越开朗,我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想为大家做一些服务。”任海霞说,自己很快结交到了几位好朋友,在异地他乡收获了友谊和温暖。 “与以往左邻右舍相见不相识相比,现在不少居民已经能够见面打招呼,甚至结识了二三好友。”澛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熟人社会”的打造已经收到了初步效果,下一步,将依托社会组织搭建更多平台、开展更丰富的活动,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建立和谐温暖的社区大家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聚光灯下,纤细的手指在黑白分明的琴键上自由跃动着。9岁的盲童陈赢从未想过有一天他能与钢琴结缘,能陶醉在自己演奏...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