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内塑料袋仍被大量使用
农贸市场的卤菜摊,每日能“送出”上百个塑料袋;大型的商场超市,塑料袋的“行情”要远远好于无纺布袋;外卖快餐店,一单就能“混搭”2只塑料袋和3只塑料盒……在“限塑令”实施十年后,记者再次探访芜湖各消费场所,发现“限塑令”的成效正在减弱,塑料袋依旧盛行。
实际上,为遏制“白色污染”。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限塑令”明确规定:所有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菜场:摊点送出塑料袋百余只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十年过去了,不少市民已对“限塑令”渐渐忘记,甚至很多人感觉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也不少用,自提环保袋、菜篮子买菜的人不太多。
5月29日,记者来到芜湖市皖江菜场,看到每个摊位前都挂着成捆的塑料袋,果蔬摊位的袋子一般是白色的,有大小两种。塑料袋普遍很薄,上面也没有任何标识和认证。两个青椒一个袋子、一捆豆角一个袋子,甚至有一小把葱也扯了一个袋子。一位市民表示可以把土豆直接装进自带的购物袋中,但商家说“有土,脏”,还是娴熟地放进了塑料袋里。在调味品摊位上,买瓶酱油、买包盐都会“获赠”塑料袋。
“不给塑料袋,总不能让人家拿锅来装吧。也就一个袋子,不存在收钱的。”一家卤菜摊老板说,他每天都要送出去差不多上百个塑料袋。而对于摊主们的热情,市民也并无质疑。主妇李女士说:“鱼虾带着水,鸡鸭有味道,用塑料袋提回家直接扔了,最省事。如果用布袋子,还得收拾一下,不方便。”
超市:年轻人更乐于买塑料袋
与农贸市场相比,超市的“限塑”效果相对好一些。十年前“限塑令”实施,一时间,全市各大超市将免费的塑料袋变成有偿收费。虽然只有几毛钱,但还是让很多精打细算的消费者有些舍不得,在市中心一家超市,记者看到,经常购物的大爷大妈们都“有备而来”,从家中带上了反复使用的纸袋或布袋子。市民胡女士说,“我现在已经习惯了,来超市会带个小推车,既可以装东西又方便运送,超市塑料袋毕竟要收费,能省就省一点。”
记者发现,芜湖大多数超市都有大、小两种袋子,容量和承重不同,价格从0.2元到0.5元不等。这些塑料袋一般都比较标准,有一定厚度,印有超市商标、网址等信息,还有执行标准、规格、生产单位等。记者还特别留意到袋上有环保提示,“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请多次使用,废弃后建议回收再利用”。
尽管这样,大型超市的塑料袋消耗量还是不低,有负责人表示,相比售价几块钱的无纺布袋,人们还是习惯买塑料袋。特别是年轻人,一方面他们都是临时起意逛超市,没有准备;另一方面,他们对几毛钱的成本感受也不明显。
快递外卖:塑料袋消耗量飙升
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的发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装等的消耗量也在快速上升。市民小周是网购达人,最近几日,她买的服饰和摆件陆续到货。在同一家店铺买多件衣服,不仅外面有黑色快递袋,而且还缠着好几圈胶带,里面的每一件衣服又都单独包装。有的快递包裹里还会塞满塑料气囊,“拆完总是剩下很多塑料垃圾”。城中区快递员小赵解释说,为防止物品在运送中损坏,会常使用免费气泡纸、泡沫海绵等填充物,最后再放入快递专用的塑料包装袋中。
而用塑料袋包装外卖也已成为常态。每逢用餐时间,在写字楼和居民区随处可见外卖员的身影。一位外卖员表示,正常情况下,每天要送几十单外卖,最忙的时候能送近百单。“除了个别餐厅会用纸袋以外,几乎每个订单都用塑料袋包装。” 在某大型商场负一层,一家鸡排连锁店店员说:“我们卖的是油炸食品,送外卖、顾客到店打包带走都要用塑料袋,平均每天至少要100个袋子吧。”
在城南一家公司,刚收到外卖的市民小唐说,一份外卖至少有2个塑料盒、1个塑料袋。“就拿最简单的炒饭来说,饭一个塑料盒、汤一个塑料盒、餐具一个塑料袋、附赠小菜和酱汁两个小塑料盒,外卖员送来时外面还有个大塑料袋。”而且,一些餐食出于保温需要,还会在塑料盒盖缠上厚厚一层塑料膜。“吃完外卖,一般会把餐盒等垃圾放在装来的袋子里一起扔了,不会重复用,因为有饭菜的味道、油污等。”尽管收到的外卖塑料袋、餐盒质量不错,商家还会收餐盒费,但大多数人吃完并不会回收利用,而是直接丢弃。
记者 程茜 文 赵亚玲 摄
新闻推荐
褚圩霞蹲在地上让老人枕着自己手臂本报讯(记者李萌)这两天,一张温馨的照片在芜湖人的朋友圈中流传:照片中,一位老人倒在地...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