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推出了一组重点报道,介绍了当前芜湖市“限塑”的实际情况。国家发布“限塑令”一晃十年过去,除超市或个别店铺需自行购买塑料购物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并未因此发生太大改变。随着电商物流的异军突起,快递、外卖的塑料包装海量增长,更是给行至十年的“限塑令”提出新的课题。
作为“限塑令”最为坚定的执行者,十年来,商场、超市为限塑作出了可观的贡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限塑以来至2016年,全国商超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但是,传统的集贸市场与新兴的电商物流依然“我行我塑”,老百姓也在几乎零成本的供需关系中,渐渐淡忘了“限塑令”的存在。
增加使用成本,虽然稍显粗暴,但确实有效,商超的例子即是明证。试想,如果菜市场摊贩和快递公司都对塑料包装袋收费,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消费者选择减少或拒绝使用。但问题是,在没有明确禁令的情况下,利润不大且竞争激烈的菜市场摊贩和快递公司,几乎不会作茧自缚,在塑料包装袋的问题上得罪消费者。
所以,升级“限塑令”,成为时代发展之必然。从生产到销售到使用再到回收,十年运转下来,这根链条需要除除锈、调调紧。不独严控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消费者和使用者中间也要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重复利用塑料制品和使用环保材料制品。只有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在全社会中营造出浓厚氛围,让环保成为人人自觉意识,限塑局面才有可能形成大的改观。希望再过十年,限塑已不再成为话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丹丹)记者从市教育考试中心获悉,今年芜湖市高考报名人数为26600人,比去年增加1300人。在芜湖市今年的高考报名...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