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儿肥。从9月开始,一直到春节前后,螃蟹会始终“横霸”在很多人的餐桌之上,是众多江城食客荡漾在心中的最为鲜美的味道。“一蟹上桌百味淡”。本期,让我们在品尝螃蟹鲜美味道的同时,也听听关于螃蟹的市井故事和传说。
蟹壳上为何有牛脚印?
笔者小时候,螃蟹上市时节,只要传来邻家伯爷们划蟹拳的声响,就知谁家来客人喝酒吃蟹了,“螃蟹一、爪八个,两个大钳这么大壳,两相好、该谁喝……”一声高过一声。而我家偶有蟹吃,家母则将蟹钳拼的蝴蝶贴在墙上,对我来说边学剥蟹边听大人讲故事,那是锦上添花的开心之事。俗人吃蟹,无须工具,徒手上阵,慢慢品尝,娓娓道来。
先从背壳说起,据说开天辟地时,银河决口殃及人间,螃蟹听信了癞蛤蟆的话,从天庭来到凡间捞外快,发足了横财。正在抢修银河的老牛,正义在胸,愤怒地一脚踏在螃蟹的背上:“你们还有良心吗?竟然趁火打劫!”癞蛤蟆一吓,浑身上下冒出了永远也褪不掉的鸡皮疙瘩,溜之大吉。老牛这惩罚性地一踩,也将螃蟹踩得身体扁平,无法挺立,从此以后只好横行,而且蟹壳上留下了一个深深的牛脚印。
螃蟹得名从何而来?
关于螃蟹名字的由来,老芜湖人也有一个故事。
据说在过去,横行的螃蟹原被称为“大壳虫”。大禹为治水患,号召村民筑堤挖沟,有村民往沟里倒开水,螃蟹掉进沟里被烫死了。有位叫旁解的青年人说:“乡亲们,我先尝‘大壳虫\’,如果我被毒死,那就告诫后人们永远不要食用它。”说完就吃了。事后村民们看小伙子安然无恙,都称赞他的勇敢。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他,就给“大壳虫”起了个名字,在“旁解”一名上添上两个虫字,叫螃蟹。从此“大壳虫”就改名叫螃蟹了。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或许,这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
螃蟹是法海变的?
我们都知道,揭开蟹盖,盖内藏着一个圆锥形的硬块即胃,胃是不能吃的,在弃掉之前,沿着锥底薄膜剥开,翻转,使里面向外不弄破,便呈现出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大额头和脸、胡须并打盘而坐的“蟹和尚”,这里则隐藏着一个老法海躲在此避难的故事。
这个故事笔者认为,应该源于芜湖这一带或者附近区域,因江南地带将蟹读海[hǎi]较多,传说中这个“蟹[hǎi]和尚”是当年的法海和尚变成的。
据说《白蛇传》里那个美丽的白娘子为了向法海讨还丈夫,来了个水漫金山寺。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中,太白金星率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法海。法海无路可逃。情急之中,跑到盛产大闸蟹的水乡,见有一蟹正在蜕壳,体软无抵抗能力,他立即从蟹壳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躲藏在蟹壳里一动也不动。
太白金星眼睛犀利,在云层里看得清清楚楚,对躲藏在蟹壳里的法海说:“你做了凶事,天地难容,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以后,你必须安分守己,坐在蟹壳里修炼成正果!”躲在蟹壳里的法海暗暗叫苦,可他没办法,从此终日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遵旨修行。
小时候,笔者听着大人们讲述着蟹故事,经常呆呆望着蟹壳牛蹄印,痴痴盯着蟹和尚,怎么这么像?这是真的吗?
贯穿螃蟹,除了美味,还有许多市井朴素的故事,无外乎,教育后人行善积德做好事。但愿这种善恶行报的传说能传下去,更愿人间德行像蟹味一样美好。
童春年
新闻推荐
有谁曾注意过,我们头顶上这片再熟悉不过的蓝天。一一题记“梅子金黄杏子肥”,每到梅雨季节,姑苏古城也跟着入梅。肥润的雨滴...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