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今天的屯溪跃进路大润发商圈是市民逛街好去处,你可知道,40多年前,这里曾是红火一时的屯溪染织厂所在地?10月15日,记者在居民葛大通家中看到他保存的一张摄于1985年7月的“屯溪染织厂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留念”照片,听他说说记忆中的染织厂故事。
今年72岁的葛大通介绍,他1960年进入屯溪染织厂,“当时厂里只有几十名职工,厂址就在现在的柏树街社区,没有围墙,用竹篱笆围起来,路灯也没有,就一个车间,还是平房,三四十台机器,全都是木制织布机,手工操作,全靠脚踩手拉。晴天在室外用竹竿晾纱,下雨就搭竹棚。三年学徒期,我第一年进去时工资每月才13.65元。”他在准备车间,负责穿针引线。1962年,厂里效益不景气,因没原料被迫停产。他调到芜湖火柴厂,1964年重回。“那个时候有90多台织布机,铁、木机器各占一半,以前穿综捣扣要一根一根穿,后来设备改进后一次可穿四根,一人看四台机器,改革开放以后实现自动化,产品有五六十个品种,光出口品种就达二十多种,像什么双喜被单、元贡呢、人字呢都很畅销。上世纪八十年代,企业订单供不应求,两班人马三班倒,人停机不停,每月工资50多元,好的时候一个月奖金都有三四十元。”据有关资料记载,屯溪染织厂1980年有职工800多人,以生产色织纯棉布、混纺布和化纤布为主,棉布产量47249万米,入库一等品率达94.49%,年产值72274万元,产品畅销全国和亚非地区。
1985年7月,厂里召开第二届职工代表大会。当时,葛大通任染织厂团支部书记、工段长。“当时的染织厂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全厂干部职工有1400人左右,厂址已搬到跃进路,三层办公楼,有准备、织造、浆染、整理、机修、电工六个大车间,光准备、织造两个车间每个就有400人,织布机200多台。这张照片就是在大门口照的,有60多名职工代表参加。”葛大通回忆,那年代,广大职工干劲冲天,企业生产蒸蒸日上。“厂里还有文艺宣传队,节假日、纪念日都有文艺演出。山城电影院是屯溪染织厂办的中型城镇电影放映单位,1981年建成,单位发票,一个月都可以看一场电影,像什么《地道战》《英雄儿女》《霓虹灯下的哨兵》……还组建男女篮球队,女子篮球队厉害得很,在屯溪比赛都拿前三名,企业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葛大通说。
“现在有时候散步到跃进路,当年的厂址现在已变成大润发商业区,早已看不到当年样子了。”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几十年来,葛大通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看着屯溪快速发展变化,倍感欣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汪潜王俊)10月23日,长江三角洲检测机构发展与合作论坛第十七届年会在芜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证与检验检测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