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正在工作中
每天早晨上班途中,很多司机都习惯打开芜湖新闻频率,听着“天天热线”栏目,了解本地发生的一些大小事情。而说到“天天热线”这个栏目,就不得不提节目的主持人赵艺。作为节目的创始人之一,赵艺几乎没有缺席过栏目的各种事情,即使是做了手术的第二天仍然通过手机,和听众进行交流。而提到他,很多见过或者没见过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评价他是一位肩负社会责任和使命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一名民生新闻栏目的主持人,从业3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用电波传递温暖,用事业温暖民心。
自学成才 将理想变成工作
和现在很多科班出身的播音主持人不一样,赵艺并非科班出身,靠的全是对这一行的热爱自学成才。“从小,我就喜欢播音主持,想着如果这是自己的工作,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说着自己的从业经历,赵艺笑着说,他自己的第一本播音主持的书籍,还是自己的父亲去北京“讨”来的。
“成为一名播音主持人一直是我的理想,因为没有学过播音主持专业,有认识的主持人,我都自己去拜师,希望老师能够教我专业的知识。”赵艺回忆称,那个时候,因为没有播音专业课本,他得知父亲要去北京,就拜托父亲能够帮自己带一套相关书籍回来。“父亲知道我热爱这一行,就自己跑去北京,然后去找专业课的老师,拜托老师能够给一套书籍。”父亲带回来的那套书籍,让赵艺受益匪浅,碰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去找熟悉的老师去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赵艺将他的理想变成现实,开始了自己的播音主持工作。
因为热爱 将工作变成事业
1993年,芜湖开了安徽省最早的一档民生播音栏目,这就是“天天热线”。“这个节目一做就是25年,苦并快乐着。”苦是因为不管是在节目里,还是节目外,赵艺一直都在工作的状态,难有休息的时候;快乐则是每次自己的辛苦,换来投诉者问题的解决,感觉再累都值得。因为热爱播音主持这一行,在自己患病期间,赵艺都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手术的第二天,就开始通过手机,和听众进行交流。
“我身体不好,患有慢性肾炎并转为尿毒症,靠一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但是令人感动的是,即使如此他依然坚守工作岗位,承担节目主持任务,无怨无悔地奋战在新闻一线。去年5月,赵艺在广州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在手术后的第二天以及整个住院期间,赵艺还远程指导台里年轻记者、主持人处理疑难问题,编发微信、微博继续为百姓服务。在手术后的危险期刚过,赵艺就走进直播室重返主持岗位。
正是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他的“天天热线”栏目被大家认为是真情反映群众心声,为市民疾苦鼓与呼。在他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天天热线”成为芜湖市有广泛影响的品牌节目,被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评为“十大优秀栏目”。2007年,他被授予“省劳模”称号。
关注民生 用事业温暖民心
“30载坚持民生,用电波传递温暖。”这是赵艺对自己工作岗位的感悟,也是自己的座右铭。在主持“天天热线”节目期间,他的足迹遍布芜湖大街小巷。对待群众反映的每一件事,他总是认真去办理,能第二天回复的问题,他绝对不会拖到第三天,这是他给听众的承诺。如果市民再来电话反映事情没有得到解决,他就会一直采访、一直报道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有一年夏天,市民反映团结新村腾飞市场里的垃圾问题。我就从劳动路原电台旧址,冒着酷暑一路找到在王家巷的工商所,所长说卫生问题应该由区环卫所负责。”赵艺告诉记者,当时已经到下班时间,他当即请这位所长带个路,晚上7点钟找到环卫所长家。环卫所长看他浑身是汗,还饿着肚子,被他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当即表示不管是谁的责任,明天就派人把垃圾清运走。
“有一天夜里,我被雷声惊醒,突然想到市区道路下水管道疏浚的问题。我认为,这么大的雨,芜湖的下穿道路肯定会被淹。”随即他穿上雨衣,冒着倾盆大雨,骑着摩托车到现场查看。摩托车线路受潮而熄火,他把车子推到房檐下重新发动,如此反复多次。他先是赶到王家巷和芜屯路立交桥等地了解道路被淹情况,又赶到市排涝办了解全市排涝情况,把被淹路段的信息转给市排涝办。最后,他又与市气象台联系,了解当晚雨量以及未来天气走势情况,浑身淋湿回到家时已是凌晨4点多,而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写稿,赶在早上6点15分第一时间播出。
“因为从事这份事业,就必须要爱岗敬业。”在别人看来很辛苦的事情,赵艺却认为很平常。“虽然做着民生栏目,但是我最大的愿望却是让所有的民生栏目都消失。因为,那就意味着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在赵艺看来,帮听众解决问题,用工作温暖民心,才是一件真正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情。
记者 汤荣汛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丹丹)近日,市教育局组织市区1.2万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分赴芜湖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芜湖师范学校,参加为期一天的职...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