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据统计,全球约有400万帕金森病患者,中国就有超230万人,居全球首位。随着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将近500万。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中老年人群的“第三大杀手”。
10日上午,皖医弋矶山医院举行宣传活动,并开展义诊。神经外科的戴易主任和神经内科的周桃峰主任两位专家,也就芜湖帕金森病疾病的发展情况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专家讲“帕”您听好
戴易主任是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专注于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诊疗),擅长颅内肿瘤显微手术。周桃峰主任是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专注于神经科各类常见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对运动障碍型疾病(如帕金森病)的治疗。每周二的下午,弋矶山医院还开设了帕金森病的专病门诊,内外科结合服务患者。
想要“抗帕”,先要“知帕”。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脑内黑质部位出现了急剧结构退化,不能产生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使脑部指挥肌肉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大大阻碍了患者的活动能力。帕金森病随着病程的加剧,症状也会逐渐加剧。
患病者以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为多见,我国这部分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1.7%。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近10%的青少年患者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为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主要有四大症状,也可以看做是征兆,市民们需要警惕。第一就是震颤,这也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安静时出现,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拇指和食指“搓丸样”动作多见,“约60%—70%的患者有此表现。”第二是僵直,四肢或躯干僵硬、肌肉挛缩,最终会导致肌肉疼痛或身体无法伸直,30%—40%的患者如此。
第三是运动迟缓,这是帕金森病的另外一个主要症状,表现为生活能力的减退,如上下床、扣扣子、刷牙等一般的动作都须费点劲才能完成;随意运动的减少,如行走时上肢无前后摆动动作,行动无法自主;还有面具脸(面部表情减少、呆板,眨眼缓慢等)、小写症(写字越来越小)等症状。第四是姿势步态的异常,表现为弯腰驼背、下肢拖曳、“慌张步态”(走路时无法迈开脚步,不得不以小碎步前进且越走越快)等。该病会严重地限制患者的活动能,,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那么,哪些人最容易患上帕金森病呢?研究显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年龄。帕金森病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同时,外在因素也有影响,生活中接触到环境毒素,如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者,也是高危人群。有过一氧化碳中毒史,以及长期过量服用一些药物(如治疗抑郁症的奋乃静、治疗消化道炎症的胃复安、治疗高血压的利血平等)的人,也有可能诱发帕金森病。最后,帕金森病是可以遗传的,约有10%的患者有这类疾病的家族史。
针对这些原因,市民可以规避其中的一些风险因素,降低患病几率。专家提醒,大家平时需避免或减少接触对人体神经系统有毒的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锰、汞等。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谷类、坚果、豆制品等。发现身边的老年人有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等帕金森病先期征兆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治“帕”讲究个性方案
周桃峰主任介绍说,帕金森病本身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的。但是,它却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就目前的医疗技术来说,这种疾病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用药等方法控制它的症状,延缓病程的发展,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和正常社交,提高生活质量。”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一旦确诊,就能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最佳时机;早期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症状。
“指南”中还强调,帕金森病需要全面的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皖医弋矶山医院所进行的就是内科、外科、影像学科、康复学科的系统治疗。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照料护理等。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周主任告诉记者,帕金森病的用药是非常讲究的,在剂量上要求十分精确。“我们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做出综合的评估,再结合他日常的生活习惯和主要健康诉求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方案,给出‘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同时,也强调多学科的配合,并帮助患者进行精神上的调试。”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了运动波动并发症,包括药物的疗效减退剂末现象、延迟现象;开关现象,即忽而症状改善,忽而运动不能,一天反复多次出现;异动,症舞蹈样动作、不自主运动等,就需要遵医嘱采取另外的补充治疗手段——外科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又称脑起搏器植入术,神经外科的戴易主任将之形容为给大脑服用“电子药物”。这是一种脑部微创手术,通过神经导航技术精准定位,在患者脑内对应控制临床症状的神经核团内植入一个1.3毫米的电极,通过对“靶点”神经核团进行电刺激,电刺激信号会干扰异常神经电活动,将运动控制环路或紊乱的神经递质恢复到相对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减轻患者运动障碍症状。该手术具有非损毁性、可调控、可逆等特点,在皖南地区都属于高尖新技术,弋矶山医院去年率先成功开展了3例手术。
绕过这些“抗帕”误区
采访中,两位专家还提到了帕金森病治疗的四大误区。一是“症状改善就停药”,实际上此病需要终生服药,症状改善后仍要遵医嘱,擅自减量或停药,可能导致症状恶化或严重副作用。二是“一经诊断就寄希望于手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手术,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三是“手术后可以不服药”,手术虽能明显改善运动症状,但不能根治疾病,术后仍需药物治疗,但可相应减少剂量。最后,千万不要被一些小广告误导,贸然服用偏方或保健品,既耽误病情又浪费金钱。目前国际上没有任何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根治帕金森病。
两位专家还给出了护理建议。帕金森病患者可采用以下的饮食原则:多吃谷类和蔬菜瓜果,睡前喝1杯牛奶或酸奶;宜经常食用蚕豆,蚕豆中含天然的左旋多巴,能延长相关药物的疗效;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每天摄入大约50克的肉类,最好在晚餐安排精瘦肉或鱼肉;少吃肥肉、荤油和动物内脏,多吃青菜;每天可适当饮用绿茶、咖啡,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最后,患者的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在帕金森患者中,常发现轻微的悲痛、沮丧、挫折和尴尬等情绪,这是疾病早期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如能正确认识并及早发现,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问题通常可以解决。如被忽视,后期可能出现严重沮丧、自卑、绝望、悲伤、恐慌等情绪,甚至并发焦虑或抑郁。因此,要及时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如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记者 程茜 文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了一点利益不辨是非,站在“老赖”一边,对抗司法执行,最终只能苦果自尝。日前,记者从镜湖区法院执行局获悉,该局在对一...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