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摄制组在芜湖采访拍摄小吃的制作(资料图片)
芜湖小吃PK合肥快餐,近期引起市民尤其是芜湖餐饮人的热议。据悉,历史悠久的芜湖小吃,更注重美食口感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并没有过分地营销逐利。而这种对美食心存敬畏、坚守匠心、保持地方小吃特色的做法,无疑让人钦佩。
四上央视的芜湖小吃
小吃虽小,文章却大。近年来,底蕴厚重的芜湖小吃四上央视,被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及《一城一味》等纪录片热播后,热度更火。既有百年老店在扛鼎经营,也有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吃户,还有异军突起的小吃街、连锁店、商超等商业综合体等,成为大众化餐饮的主力军,芜湖小吃消费呈增长势头。
据芜湖市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童春年介绍,芜湖是一个美食汇聚之地,目前芜湖在小吃方面有六项省级非遗,分别是耿福兴的小笼汤包、虾子面和酥烧饼,四季春的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和正福斋方糕。此外,金隆兴的蟹黄汤包、马义兴的卤牛肉、五合居的卤猪蹄、一刘熟食、六朝居的大肉面、晓马烤鸭、红旗大个子麻辣烫、小金渣肉蒸饭、胡志明小菜等都比较有名,深受市民喜爱。今年春节期间,耿福兴、四季春的小吃“进京”,在故宫里过大年,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由于数量有限,以至于不得不“限售”。
“四季春”掌门人张东昌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以前黄果山附近有人卖渣肉蒸饭,每天只蒸两笼,味道特别好,他常买回家给儿子吃,甚至邀请对方向店里供应。有时买不到这家的渣肉蒸饭,他买了别人家的带回去,儿子立马就能尝出来。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家渣肉蒸饭的老板不知道去哪里经营了。张东昌问了附近的多个人,都不知所踪。这个故事也说明,芜湖街头巷尾,到处都藏着让人念念不忘的小吃。
小吃逐渐呈集中化经营趋势
在人们的印象中,小吃大多是路边摊,买了就走,边走边吃,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餐饮市场洗牌越来越频繁,小吃以其份量小、价格便宜占据着巨大的市场。据童春年介绍,小吃和快餐既有关联,也有本质区别:快餐是快节奏的,菜肴可以等人;小吃是人等小吃,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的手艺人来制作,才能让人找到这种感觉。自2015年杨家巷大火事件发生后,路街边的小吃逐渐呈集中化经营趋势。
据童春年介绍,目前芜湖小吃主要以四种业态的形式存在着。一种业态是集中区、小吃街区、城市综合体,以张家山芜湖小吃街为先导,后来陆续形成星隆国际城小吃街、汇金广场、华强广场、金玺小吃街、绿地、星悦广场、百信广场、德盛广场等,共有数十家小吃广场,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优点是可以“一网打尽”,解决了外地游客到芜湖吃小吃的难题。另一种是深藏在芜湖街头巷尾以及小区的门面里,具有便民性,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大方便。第三种就是综合性酒店,既有菜肴也有小吃,如耿福兴、四季春、金隆兴等。第四种业态,像来意浓、口福、来一碗、红旗大个子、六朝居等连锁发展的店面。从全市来看,城北地区的小吃是散落户;城东的小吃逐渐兴起;城中地区小吃最多,集中度比较高;城南地区的小吃街区,特色和个性化强,主要针对休闲和高校学生群体。
走向工厂化还是坚守匠心?
与产业化、连锁化的合肥快餐相比,芜湖小吃显得有些“落后”了。不过,部分芜湖餐饮人倒认为,坚守匠心、拒绝工厂化,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现在的餐饮人少了一份对美食的敬畏之心,能沉下心来坚守匠心的太少了,一味追求快节奏、高效率,过分的逐利和营销未必是件好事。
《芜湖小吃为何赶不上合肥快餐的步伐》一文刊发后,原芜湖饭店总经理、餐饮老前辈曹兴良表示:“现在的问题是,芜湖人是要继续坚持工匠精神、保留特色餐饮、保留本地名点名店,还是跟风而上,走工厂化、标准化、统一连锁之路?这要不了几年,芜湖就会跟合肥一样,毫无地方特色餐饮,只能把‘肥西老母鸡’改成‘老乡鸡’!这需要我们的地方政府、餐饮业精英、经营者保持清醒头脑,拿出智慧了。”
曹兴良分析说,合肥人口不但是芜湖的两倍多,而且人员构成、年龄构成,以及党政军机关及大专院校的占比,都和芜湖不同,因此芜湖小吃和合肥快餐不可同日而语,两者没法比、不好比。他希望芜湖市的有关方面在保护传统餐饮、特色餐饮上下点功夫,千万不要把“芜湖小吃”这块金字招牌做到最后无声无息。
省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餐饮协会副会长张东昌表示,作为老字号餐饮企业,他们需要坚守匠心、稳扎稳打,把芜湖传统小吃的技艺、口味传承下去,这样才能走得更远;在做稳之后,老字号企业也不排斥今后做连锁,以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记者 马正超
新闻推荐
□记者陈旻邓健就业有补贴,安居有保障,创业有扶持,融资有支持。一座城市能否吸引人、留住人,政策环境至关重要。不久前,芜湖市...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