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左)
现在正值隆冬,而我要讲的是一个炎夏里的新闻故事。这可以算是我做记者十几年来所采访的最有“味道”的一条新闻。
夏日,生活垃圾哪怕多摆一分钟都会难闻,那么,在垃圾中转站,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会是什么样?2019年8月2日,本报聚焦“高温下的坚守”,我们来到鸠江区大阳垾垃圾中转站,采访一名垃圾分类巡检员。他的工作内容中比较有“挑战”的一部分是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破袋重分。
我们刚进垃圾中转站门口,一股难闻的气味就扑鼻而来。为了采访的文字和图片更鲜活,我和搭档决定和采访对象一起深入垃圾中转站的核心作业空间,也就是味道最大的地方。
高温在这里已经不算什么,最难克服和忍受的是各种垃圾散发出的臭味。平时,我并不是一个胃口很浅的人,但当时我戴着口罩都感觉已经无法呼吸,越往里走,胃里的东西也越往上涌,已经到喉咙了,我拼命压抑住自己不要吐,千万不要吐,维持住一个女记者的“体面”。我一万遍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垃圾中转站的环卫工人每天正常工作的环境,你有什么可吐的?保持住对别人的尊重。
作业现场的垃圾渗滤液有腐蚀性,环卫工人“全副武装”,在T恤衫外面又套上长袖长裤工作服,脚上也是一双长胶靴。垃圾分类巡检员戴上手套,熟练地从垃圾桶里将一袋袋餐厨垃圾,用刀划开,然后仔细将其中混放的其他垃圾分拣出来,又拿起水管冲洗清空后的垃圾桶,再用抹布擦拭干净。
“这个工种我们招聘的时候非常难招到人,很少有人愿意干。”当时中转站有关负责人说。同样的收入完全可以做其他更轻松更干净的工作,试问还有哪个工作会比这个更脏更臭更累呢?当时,这些环卫工人是这样说的:“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干,何况现在垃圾分类都在提倡,我能在这件事情里发挥一点作用,我还挺乐意的,我家里人也支持我。”
回顾这次采访,我想说:“请尊重环卫工人,支持、参与垃圾分类!”
随着垃圾分类在芜湖的深入推进,随着市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和垃圾分类知识的熟练掌握,我相信垃圾破袋重分的工作量会逐步减小甚至可以取消。再往长远看,随着高科技进入到垃圾分类,我们渴盼能用机器人等技术代替人工操作,将辛劳的环卫工人从繁杂脏臭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记者 胡芳
生日祝福:
晚报迎来了25周岁生日,我也想起了自己的25岁。那一年我披上了婚纱,成了动人的新娘,和相爱的人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旅程。亲爱的晚报,我希望你在25岁可以打开崭新的篇章,书写全新的美好!
新闻推荐
程茜(左)生日祝福:大江晚报步履不停,明天会更好。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还有不到一个半月,农历牛年就要到了。回想起一年前那个...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