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芜湖县新闻 > 正文

探寻芜湖民俗文化方村吃新

来源:芜湖日报 2013-08-23 20:24   https://www.yybnet.net/

举杯共祈丰年

祭拜

各色“新”菜

机米

捕鱼

专门请来的厨师

采摘时蔬

仪式准备

方村街道位于镜湖区最南端,总面积63.2平方公里,原为芜湖县方村镇,2010年8月划归镜湖区管辖。方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境内至今流传着许多动听传说、民俗风情,其中“吃新”就是最生动一例。今年7月,“方村吃新”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

记者见证一天“吃新”过程

8月21日,农历七月十五,天气晴好。“吃新”的最后一天,记者一行慕名前往方村街道,见证非遗项目——“方村吃新”。

早晨8:30,当记者来到方村街道合心村,正赶上当天准备“吃新”的农户在为新稻脱粒去壳。“吃新”的最主要内容即是吃新米,因而,准备新米是“吃新”的第一道程序。过去,新稻需人工舂出白米,费时、费力,而如今,这一切交给了机器,转眼间,几袋金黄的新谷变成了白花花的新米。

9:10,吃新的主人家赶到附近的鱼塘中现场捕鱼,准备“吃新”必备四碗菜中的“鱼”。男主人划着“腰子船”在鱼塘水面来回游弋,撒网、收网,不多时便捕到了3条大鱼,虽然对今天的战果很不满意,但看看“吃新”差不多够了,便收网上岸。

9:50,主人家老两口到自家菜园采摘蔬菜,空心菜、辣椒等时令蔬菜皆为“吃新”蔬菜,如今简化程序,除一部分“吃新”菜由自家种植,其他的蔬菜及肉类、豆制品,已清早从菜场购得。

10:10,主人家开始宰杀仔鸡,准备必备四碗菜中的“鸡”。几乎与此同时,厨房里锅碗瓢盆齐上阵、各种食材汇聚一堂,正在为一场饕餮盛宴暗自酝酿。此次,为显示隆重,主人家还特地请来了当地红白喜事的掌勺张师傅。

下午3:00,“吃新”仪式正式开始,东家将八仙桌按桌的纹路横放于堂屋中央,桌的四方各放一条长凳,桌上放着鸡、鱼、肉、豆腐四碗菜(方村一带姓张的八房用四碗鱼),盛八碗饭,斟八杯酒放八双筷。桌上前右角还要放一碗汤、一碗饭、一双筷、一杯酒,是给野祖食用的(野祖指家里没有后代的逝者)。全家人恭恭敬敬地按辈分逐一进行跪拜,以求先祖回来食用,并保佑全家老小平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将酒倒在地上,桌上每碗饭菜都拣一点放在汤碗里,倒在外面池塘边,最后燃放鞭炮,祭祖至此完毕。再将八仙桌按纹路竖放,家中长辈上首居中而坐,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尝新米、品时蔬,举杯同祈丰年到来。

“吃新”源自祈望丰年

“吃新”是方村一带农村延续了千年的习俗,每年农历六月下旬,早稻开始成熟。在接下来的半个月内,这一带的农家都会择日进行隆重的“吃新”,一般为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中的一天。

“吃新”是农耕社会形成的一种古老岁时习俗。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年与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是人类在自然界巨大的能量与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抗拒的威胁面前,获取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心灵和谐的一种慰寄方式,更是农耕社会人们追求家族兴旺、邻里和谐的一个形式。“吃新”的半个月也成为当地百姓亲情交流的难得机会。忙碌了大半年的亲友们纷纷借此机会交流感情。稍富庶的家庭,在“吃新”时都要互相邀请同房亲戚来家相聚。“吃新”,不仅寄托了对丰年的期盼,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与祈求,也密切了亲情与友情。此次“吃新”的男主人张定健已年过七十,1958年于芜湖县师范学校毕业,曾当过8年的民办教师,“一是丰收在望、表示庆祝;二是祭拜祖先、追思感恩;三是家人团聚、增加气氛;四是传承乡村文化。”他一口气向记者概括了“吃新”习俗的四大意义。“我小的时候,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也坚持‘吃新\’。鱼肉平时吃的很少,因而到了‘吃新\’时,我们小孩子总是很开心。现在生活好了,菜肴也丰盛起来,最主要的是,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好多都是自家种养的,绿色环保、吃着健康。”张定健笑言。

传统习俗渐行渐远

“吃新”在方村一带由来已久,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吃新”也融合了“中元节”的部分要素。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有载:“中元人家皆具鱼菽,荐新谷于祖考,呼为羹饭。元俗所谓烧饭也。富室多延缁流,燃灯火,作盂兰盆会。焚冥钱亿万计,谓之结冥缘,僧寺亦多自为此会,自月上旬至十六七日,钟鱼梵呗之音,城中外四彻于听。今按:中元前后,里社醵资延僧道,演戏剧,悬灯彩,向夕举行,午夜方罢,谓之烧天香。又白露节后,竞为蟋蟀之戏,好之者用瓦盆贮之,以斗胜负,其品之佳者能值十数金,远方多有携虫来斗者。”不过,张定健认为“吃

新”定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也有它的现实原因,“这一段时间,正好空闲。马上就要进入农忙了。”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吃新\’,现在来看也就七成人在坚持了。年龄大的好些,年纪轻的,坚持‘吃新\’的越来越少。”方村街道老年学校校长王万春告诉记者,他同时是“方村乡土文化专栏”的发起者,60年代末以来,一直在基层工作。他认为,造成传统习俗“吃新”渐行渐远的原因很多,如因宗教信仰不“吃新”、鳏寡孤独者无力“吃新”等,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的不断发展,百姓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娱乐活动多了、选择就多了。尤其是网络的诞生,使得人们对传统习俗“吃新”失去了原有的新奇。“就像当年我们去看露天电影,也就那么几部老片子,却看的一股子劲,现在大片多了,原来的那些就失去了吸引力。”

“‘吃新\’在农村不会消失,这一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对子孙也有好处,能够使得家庭团结和睦。”一直自小坚持“吃新”的张定健对此信心满满。

“吃新”仍具有现实意义

“‘吃新\’作为农耕社会的古老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农耕社会初期,在《诗经》、《礼经》中都有相关记载。随着农耕社会的逝去,‘吃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复存在。方村一带的‘吃新\’民俗不但得到很好地保存,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这就显得弥足珍贵。”“方村吃新”申报“非遗”项目文稿主要撰写人、本土“非遗”文化研究者金卫东告诉记者。2011年,为保护好“方村吃新”习俗,镜湖区文化部门专门组织了相关人员赴方村蹲点采访,做田野调查、项目研究,并制定了保护计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吃新\’习俗影像资料的采集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还不够完善,相关采集工作有待进一步跟进。”该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赵女士告诉记者。金卫东也向记者表示,“吃新”项目研究的很多地方还很粗糙,比如“吃新”的具体程序、历史发展等细节部分还需进一步完善。

“‘吃新\’是一种原始信仰,是农耕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表现为祭祖、祭鬼神,是落后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心理暗示、心理抚慰和精神支撑的一种手段与方式。‘吃新\’也是农耕社会中凝聚家族力量、乡土力量的工具。”金卫东说。

今年7月,“方村吃新”、“张孝祥与镜湖的故事”、“王少华梨膏糖”等九个项目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民间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发展的历史承续,保护这种习俗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之根。”金卫东认为,“方村吃新”此次被市政府批准为第三批非遗项目,也彰显了政府对“吃新”民俗的重视,反映了政府部门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但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挖掘,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以保障好的习俗能够传承下去。 

□ 本报记者  戴卿   文/摄

新闻推荐

一彩民喜中福彩双色球头奖

本报讯(记者 孟鸣 实习生 郭云涛)记者昨日获悉,福彩双色球第2013098期日前开奖,芜湖市与合肥两位彩民双双摘得双色球头奖,这是安徽省彩民今年中得的第19、20...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探寻芜湖民俗文化方村吃新)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