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洋
“我家申请的光伏入户发电项目,自从2月成功并网发电以来,上半年已实现收益1400余元,预计全年收入能达到3000元。”无为县十里墩镇社令村村民王玉华说起光伏发电来难掩喜色。不久前因病致贫的这一家人,在光伏发电等***模式的带动下,重拾生活信心,走上了脱贫路。
王玉华从小就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的严重后遗症而行走吃力,他的妻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没有劳动能力,女儿今年上小学3年级,一家人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只能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勉强维持生计。
“在我们最难的时候,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镇上、村里的领导一次次地来我家嘘寒问暖。把我们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我办理了残疾人补助等等,这样下来,我家每年的收入可增加将近1000元,大大缓解了经济上的困难。”王玉华说,去年,社令村新来了一位担任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的蒋书记。上任伊始就从村头到村尾,挨家挨户了解村情民意,其中最关心的还是贫困户的脱贫出路问题。“蒋书记看到我家的实际困难,问我想不想通过光伏入户发电项目增加收入。”王玉华起初虽然还不太明白光伏发电究竟是要干什么事情,但在蒋书记的介绍下,最终还是坚定了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早日脱贫的信心。
就这样,王玉华成为全镇首位安装光伏发电板的贫困户。在他获益后,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们纷纷自愿加入光伏发电项目,希望早日“借光”脱贫。
“曾经,自卑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的家庭和社会隔成两个世界,每天只想着过一天算一天。”王玉华说,如今依靠努力,实现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还设想好了脱贫路上的下一步,“村里一些村邻嫌全托式幼儿园收费高,没有把孩子送去学习。我以前当过代课老师,最近,我准备申请开办一个规模小但收费合理的家庭幼儿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汪潜“到村工作已两年,对这里的人和事有感情、有感触。感情根植于一次次走村入户、一次次交流谈心,感触于农村基层干部敢于直面问题和矛盾,真抓实干!”无为县石涧镇范庄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杨...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