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代广 王洋
对于无为县泉塘镇王垴村村民杨莉萍来说,刚刚过去的春节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开心:一家三口不仅有了低保,上高一的女儿在年前又拿到了贫困助学金;家里养殖的螃蟹不仅销路不错,还获得了扶贫“以奖代补”项目资金;自己在村里的推荐下,可以不用出门,在家里干缝纫加工活,产品直接交到镇上企业,挣得加工费。
“得益于政府的扶贫政策,我家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大人看病、孩子读书的经济负担减轻了,过年没有往年那么紧巴巴了,新的一年,我和家人都要加油干,争取早日脱贫。”杨莉萍对此信心满满。
杨莉萍一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十多年前,她丈夫患上肝硬化,夫妇二人四处求医问药,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些年来,丈夫的病不见好,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全靠杨莉萍一个人支撑。“虽然一家人不时接受镇村、乡邻的接济,但却免不了熬着穷苦日子。”杨莉萍回忆说。
好在最近两年,杨莉萍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变化的驱动力来自镇上的新政策。据了解,为了打赢扶贫攻坚战,泉塘镇在开展***工作中,变过去送米、送油、送物资的简单“输血式”扶贫,为出点子、引项目、送技术的“造血式”扶贫,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充分挖掘贫困户的脱贫潜力。
泉塘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河蟹养殖、荸荠和席草种植是该镇的三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2014年起,该镇根据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现状和发展意愿,从贫困户中筛选出特色种养业扶贫对象308户,分别发展河蟹养殖、荸荠和席草种植。杨莉萍选择成为河蟹养殖户。
“以前在家种田,不懂养蟹的技术,镇上农业服务中心专门给我们贫困户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人员还与我们结成对子,跟踪进行技术指导,给我们很大帮助。”杨莉萍告诉记者,养蟹第一年因为不太懂,没有挣到钱,有了经验后,去年挣到了3万多元。就在年前,她花费4000多元,买了14000只蟹苗。过几天,家里就要清塘,投放蟹苗,也播下增收的希望。
可喜的是,养蟹并不是杨莉萍一家增收的唯一途径。在镇村干部的牵线对接下,杨莉萍在农忙之余,为镇上农民工创业园内的企业——购美购物袋公司做来料加工。生产购物袋的缝纫机和原料都由厂家提供。杨莉萍不用出门,一闲下来就能打工挣钱。“制作一个购物袋可以赚2毛钱,不忙的时候,一天能在家做300个左右,还不影响照顾子女和丈夫。”杨莉萍高兴地说。
在泉塘镇的一处荒地上,记者见到了成排的光伏电板,这里是该镇一座60kv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也是利用扶贫贷款发展起来的产业扶贫新项目,它“点燃”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新希望。据了解,去年该镇在闲置土地上建成3个60kv的村级光伏电站,并于11月底完成并网发电。泉塘镇副镇长梅百西告诉记者,按照发电量,每年所在村集体可创收6万元,119户贫困户户均获得收益3000元,并将稳定收入20年。有了光伏发电站,贫困户们“晒着太阳就赚钱”。
提升贫困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实施就业创业扶贫,是泉塘镇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3年来,该镇共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5个,吸纳160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加入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320万元左右;为天诚席业等两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产业扶贫项目,每个企业获得扶持资金15万元,扶持资金作为所在村的入股资金,企业每年给村集体保底分红5000元,并各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就业;引导包括购美购物袋公司、羽毛球厂、雨衣厂在内的小微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并结合他们的家庭实际,设置进厂务工和在家做来料加工两种务工方式,带动贫困户每年创收约300万元。
新闻推荐
年,在省民政厅、省福彩中心关心和指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芜湖市福彩中心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牢牢把握“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开拓市场,稳步发展。全年...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