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井旁约见杏花
——墨香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的老图书馆大院内。宋崇宁年间,米芾(字元章)任无为知军,特地修建了宝晋斋。米芾在无为任职期间,为官清正廉洁,关心百姓疾苦,后人为了纪念他,索性改称宝晋斋为米公祠。该祠迭经废兴,至今尚存投砚亭、墨池、拜石、宝晋斋和米芾碑林等古迹。改革开放后,无为米公祠被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清晨,穿过人声鼎沸的无城中心菜市场,笔者来到白墙灰瓦、静谧古朴的米公祠。入门后,一汪绿水映入眼帘,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墨池。墨池并不大,圆形的一块池塘,池水色深,静默不语。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砚亭,是米芾读书和挥毫的地方。投砚亭历经风雨,亭身有些斑驳,却显得分外古朴、凝重。
米芾一生爱石、藏石、赏石,人称“石痴”。走出宝晋斋,便见一块石头立于院中。石高约8尺,两人合抱不及,多孔多皱似人形,这就是著名的“拜石”。相传米芾每日政事之前袍笏拜石一次,从不间断,拜起石来更是如痴如醉,与石称兄道弟,日久成了一种怪癖,当时人给他一个绰号叫“米颠”,故而留下了“米颠拜石”的典故。
在人声鼎沸的闹市中,米公祠安享着宁静质朴。时光荏苒,“投砚亭前听蛙声、宝晋斋里读米公”,这千年流淌着的墨池水、杏花泉,无一不散发着古老而又迷人的魅力,让众多前来参观的游人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去感悟米公的人生追求,收获心绪游弋的自由。
“米公祠作为安徽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里非常重视,2002年到2005年间,启动了米公祠修复工程。2010年11月,在米公祠修复、扩建的基础上建立了米芾纪念馆。”目前米公祠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60平方米,已有米公祠、宝晋斋、聚山阁、竹深处、古杏花泉井、投砚亭、墨池、拜石等历史景点。此外,还珍藏有160余方晋唐以来历代名家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堪称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二期搬迁无为图书馆,建立博物院、无为名人馆、文物陈列馆等项目,恢复米公祠原貌,届时游人可以亲身感受“投砚止蛙”、“米芾拜石”等美谈和传说。
除了关于米芾的记忆,无为人更看重的是现在和未来。目前,该县正以无为县米芾书画研究会为载体,联络襄阳(米芾故乡)、镇江(米芾长期居住地),希望共同打造三地米芾文化圈。
静静守望的长者
——麻石街
麻石街是曾经的西城“第一街”,老无城有名的“九街十三巷”的其中一条。原是护城河以西的居民入老城的必经之路。街道两旁商户林立,商品琳琅。湿答答的青石街,留下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昔日,麻石板铺就的街道傍水而建,石板四周镶嵌着圆圆的鹅卵石。两条巨大的青条石架起的小桥,连接着城镇与乡村,是西乡赶集进城的必经之路。据说,很久以前,弃农经商的小贩在县城没有一席之地,就选择了在古城墙脚下、护城河畔这块城乡交接部,搭起草棚,立足散居。
自小便在老街旁长大的刘修雨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儿时的我留下了许多的回忆。在红砖青瓦的矮房间,与小伙伴们玩起抓强盗的游戏;在麻石街市,无所顾及的追逐打闹;在酷暑难挡的夏日里,避着大人到碧绿的小桥河中痛快地光腚戏水;在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到冰封的河面上溜冰、打雪仗……”在他的记忆中,麻石街就像一直在一旁守候的长者,关注着他的成长,满目慈祥。
一份藏在市民蒋得华童年记忆的画面则更为活泼。“西门车站对面,麻石街附近,以前是无为的冶炼厂,儿时的我们经常会去冶炼厂掏煤渣,因为煤渣里有残铜败铝。一个下午运气好有时能掏个几两,当时紫铜12元/公斤,铝好像是7元/公斤,能换好多零食了。我们还经常会在‘大桥\’上坡的地方扒车,偷些水果,那时候的车是拖拉机,上个坡比走都慢。大人小孩都干,想起来就好玩。”
上世纪90年代,麻石街拆迁,居民安置到环城河两岸。曾经的麻石街浓缩成了一座麻石街广场,在纪念无为老街老巷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娱乐休闲之场所。每每暮色降临,麻石街广场上便升腾起一曲曲广场歌舞。
如今,麻石街广场作为文景社区星级服务广场,已成为一处精神文明地标,无为很多文明创建活动都是在这里拉开帷幕。“现在,我们都住上了宽敞的‘洋楼\’,虽然‘贫民窟\’已经越来越远,但是老街的变迁却折射了家乡的巨变,让我们引以为豪。”沧海桑田,这块贫瘠的土地已然成为无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如同一座文明的瞭望台,指引着无为人走向幸福和谐的新生活!
山水古城牛埠镇
——在老街巷陌来一次“穿越”
牛埠镇原名“老牛铺”,位于无为县境西南,距县城约50公里,是无为、枞阳、庐江三县交界的重要边镇。近代英商和记公司在此专门收购耕牛销售,更名“牛埠”。
有关“老牛铺”的来历,民间说法不一。有说,明代的竹丝湖滩地广袤,水草丰茂,适宜放养耕牛;还说,有年长江发大水,三公山上的五彩神牛为护佑百姓跳到湖中堵水,为不忘神牛恩德遂以“牛”作名;也有传说老子逍遥游天下,而从函谷关骑踪所过,遥瞻柳绿桃红,千古犹传此集市。
牛埠镇地处丘冈,与龙王山切肤相拥,与竹丝湖唇齿相依。昔日的牛埠镇老街商店林立、货栈栉比。南北炒货,京广布匹。茶馆、酒馆、澡堂遍布街头巷尾。人流似水,市声若潮,熙熙攘攘,接踵摩肩。
进入这条古色古香的巷陌,就仿佛置身于似水流年的往昔。古老的绵石板、石材、石墙,以及拴牛石、用钢钉铆过的石墙面,甚至于一面完好的古扇门老院、老木楼……随处可见,伸手可触。巷陌空地上的小道戏台还在演着乡土气息浓郁的小庐剧,悠久的老戏彰显着古老的文化沉韵……
说牛埠不能不说传统的“钉鞋”,这也是其他市镇鲜见的特点。民谚有“昆山街出把柴,土桥河出毛蟹,老牛埠出钉鞋”,都是指乡土特产。“钉鞋”乃鞋底带钉、牛皮浸渍桐油的手工雨具。渔家穿的钉靴高齐胯下,打鱼时带着渔网,背着钉靴实乃一景。钉鞋经磨耐穿,然重如铁铅,工艺已经失传。如今老街只是零散的小店小铺,冷清许多,但旧的街景轮廓仍能显现。走在错落有致、高低跌宕的青石上,沧桑中折射出几分“原生态”韵味。
当地老人们说,老牛埠是一座小小的居民生活博物馆,逛老街需要放慢脚步和放松心情。醇厚古朴的民风犹如一部经典,只有精读细评,方能欣赏出它深含历史底蕴的乡土文化。
以耕牛、生猪市场为核心的农历“三、六、九”集,历经四百多年长盛不衰。每逢集日,“三县”边民齐来赶集,外路商客纷至沓来。哞哞的牛群,哼哼呀呀的猪群,独轮车群,组成一条长龙似的“乐队”。凉粉发糕、锅巴小饼、烧饼油条、饺子欢团等小吃,目不暇接;牛兽医、狗皮膏、剃头挑、算命看卦、江湖郎中等行当,五花八门;农具家具、用具玩具、竹器木器、铁器瓷器等杂货,万物翔集。还有马戏把戏扁担戏、说书卖唱小倒戏、泥人捏巧糖菩萨及补锅补碗补伞、修鞋修脚修面等百业可寻。如今,牛埠镇的工农业生产进一步长足发展,通讯电器、现代工业等产品使“三、六、九”集更加丰富多彩,锦上添花。 程传衡 潘浩 郭彤彤 文/摄
新闻推荐
1月22日,鸠江区总工会全体工会干部来到白茆镇三垄村慰问了总工会联系点的两户困难职工。在困难职工封德华、倪受定的家中,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周仁忠亲切地询问了他们的病情和生活状况,鼓励他...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