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的日用百货、生活用品都是由供销社配售的,农民的农副产品也是由供销社的收购部独家收购。
当年,乡镇供销社一般于每年的“五一”“十一”和年关前都会在圩镇举办规模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当天在圩镇街道上张灯结彩、贴标语、拉横额。供销社的全体“官兵”齐上阵,除了原商店照常营业外,还在街道和附近学校的操场摆摊设点,商品琳琅满目。老人拉着孩子,夫妻并行,情侣手牵手地去选购物品,到处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常。
在农副产品收购点,又是一番忙碌的景象:挑桂皮的,担八角、鸡骨藤的……带着各色各样农副产品的农友们排着长龙,大家有说有笑,还会争论着、估算着各人的货物所得的钱谁多谁少!轮到自己时,让工作人员去评质、定价、过秤,结算,付款……圩镇的物资交流会的热闹场景似过年,胜于过年。
而在农忙季节,为了“支农”,供销社又会安排十几个年轻职工,组成“货郎队”,到各自然村去巡回组织小型的“乡村物资交流会”。
1970年7月的一天,正好是星期天,我在家休息。上午十时左右,供销社货郎队的十几个职工在聂荣新副主任的带领下,来到了我那远离圩镇四堂路(每十华里为一堂路)远的小山村。
“货郎队”进村后,聂副主任就从村头走到村尾,用那铁皮焊卷成的喇叭话筒反复地呼唤着:“社员们,供销社今天到你队来开物资交流会咯,希望大家赶快来买!有八角、笋干、桂皮、茯苓、鸭毛、鹅毛等物品的也可以拿来卖呀!”
听到开“交流会”的呼喊声,仅有300多人的小山村立即沸腾起来了。霎时,很多老人用竹箩挑来了桂皮、八角、笋干、麦冬、香菇等山货,还有的小孩用报纸包来了鹅毛、鸭毛。大家争先恐后地奔向学校的小操场。当人们赶到学校时,供销社的工作人员已经把布匹、毛巾、围裙、咸鱼、杭榄、豆豉、糖果、饼干、电筒、电池、小镜子、纽扣,发夹等商品摆开了。没有去过圩市的老人和孩子们,见了这么多各色各样的商品,感到惊奇又兴奋!
“二姐,你想买什么?”只有五六岁的三妹问她的姐姐。“我想买一只能挂起来看着梳头的小镜子和一把梳子,两只蝴蝶发夹。”“你有钱吗?”三妹又问。“我还没有钱。你知道妈妈今天去哪儿做工吗?”三妹说:“我们一起去问妈妈要钱吧!”说着姐妹俩飞奔去找母亲了。一会儿,俩姐妹眼圈红红的颓丧地回来了。原来她们兄弟姐妹七个,家里生活环境不是很好,母亲没有钱给她们。正好这时,她们的大伯也来了,看见二妹和三妹的伤心状,就告诉她们:“去拿我家里的那两副水牛角来卖,卖了就去买镜子梳子吧”。后来,姐妹俩真的用卖牛角的钱买回了心爱的梳子、镜子和蝴蝶发夹,才转涕为笑!
“爷爷,我要两只西饼”,三弟跟着爷爷直吵。因为他亲眼看见爷爷卖了二十只松木水瓢,得了十多元钱。但他爷爷不轻易给三弟买西饼,因为他有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五个儿女,他身边就有十个孙子,十个孙子都要买东西,他为难啊!但最后还是花了两元钱,买了二十个西饼,分给十个孙子。
中午,劳动的人们放工了,“交流会”更热闹了。很多人买了咸鱼、杭榄、豆豉……而年轻人买得最多的是梧州产的新华牌干电池,因为很多小伙子的心上人就在翻过山那边的六堡公社的普旺村、独村、木瓜村,经常得利用晚上的时间打手电筒去和姑娘“会面”……
下午两三时,带去的货物卖完了,箩筐里又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副产品。供销社的职工们圆满完成了“物资交流”的任务。当他们离村时,社员们都由衷地感谢这些政府派来的送货郎,并热情地邀请他们能经常来举办这种互赢互利的“乡镇物资交流会”。
(刘湛梅)
新闻推荐
梧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在全市实施 “六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通告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梧州市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与全区同步,全面推行“六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一照一码”登记模式,现就相关事项通告如下:一、改革内容:在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统...
梧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梧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