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不知有多少老师教过我们。中学是求知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一个人在这个时期获得的知识和印象,终生难忘。
我的六年中学时光,是在陕西省三原中学度过的。1951年7月入三原中学初中部,到1957年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师范学院。解放前,三原被誉为:关中地区“白菜心”,县城有八所中学。这里的教师大部分是抗日战争时从北京、西安、山西等地来的大学生或留洋归来的学生。三原中学属省直重点中学,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大部分教师学历高、品性好、教学经验丰富,是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我庆幸遇到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他们的治学态度,人生风范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退休后,我从兰州到北京,经常遇到我中学时相好的同学。在叙旧中,大家谈论最多的除了同学间的趣事,主要还是怀念、留恋三原中学各位老师的感人形象。曾经教过我或管理过我们的老师很多,我几乎能记住他们的名字:校长史恒镜(武汉大学)、教导主任刘明善(留美学生)、副校长王习之(山东大学)、辛介夫(北京燕京大学)、陈传礼(陕西师大)、李作人(西北农学院)、孙鸿勋(兰州大学)、李力群(山西大学)、郭衢生、侯文博(北京大学)、邱龙珠(四川大学)、李少白、吴文伯、王乐观、李楚才、张良、李启元、刘光汉、谭均、吴芝朴、肖劲光等。
2002年在西安,会见我高中时的同学程友民。1957年中国人民大学在陕西招文科生,提前考试。当时,我也去西安参加考试,陕西有上千名学生报考,结果陕西日报公布名单,陕西录取十多名,程友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人大新闻系。当时在三原县城引起轰动,传出“三中出了个秀才程友民,一举考上北京人民大学!”全校师生互相祝贺!语文老师李力群高兴地说:“友民同学平时文静,课堂上专心听讲,他的学习方法抓要领,抓重点,课后他认真复习,他取得优异成绩,在情理之中。”他毕业后分配到陕西日报工作,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2005年来到北京,经常见到我高中时相好的同学刘德长。他说:“我生长在三原县城,从小父辈讲,母校原先叫渭北中学,我七八岁时,母校改为陕西省第三中学,以后改为陕西省三原中学。我经常在大街上看见三原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我深情地注目,久久观望,用崇敬的目光看他们戴着闪亮的校徽,一个个英俊、潇洒、有朝气,从内心很羡慕三原中学。我心想:上高中时一定要在三中读书,中考时如愿考入三中。五十多年了,三中各位老师传授的课文与习题已逐渐淡忘,但总能回想起各位老师在讲课时,那么清晰,谈吐风趣,和蔼可亲,让我至今难忘。”刘德长,博士生导师,他从三原中学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读研究生,1965年分配到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工作,长期从事遥感技术在核资源和核军事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曾获国家、部级科技成果奖共24项。现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是我国核领域著名的遥感专家。他和我聊天时动情地说:“同一课本,同一年级,老师授课水平高低,决定同学们领会程度的好坏。三中老师讲课有独特的方法,不是死搬课本,而是深入浅出,讲得活,理解深,容易记。我今天有这些成果,与三中老师辛勤劳动分不开。所以说,中学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
2008年夏天的一天,在中科院院子里树下乘凉看报时,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他和别人聊天,说话有板有眼,感到慈祥、亲切。他说的虽是普通话,但母音带着浓厚的秦腔味!我走到他跟前,好奇地问:“老先生是哪里人?”他说:“陕西渭南人”!经过简单介绍:他是1947年考入三原中学,高五O级的学生,名叫李凤杰。50年考入西北大学,毕业后,分到北京中科院地球物理所工作……交谈时,他富有情感地说:“母校在四十年代名声很大,在陕西是一所著名的中学。渭南、临潼、蓝田、耀县、富平、高陵等县初中毕业生投考母校。三中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有一批好老师。有才学、有人品,是一流的老师。我十分敬佩他们,经常怀念他们……”他最后惋惜地说:“三原中学在陕西有近百年的历史,它是一个文化标志,象征这所学校文化的底蕴和人文风情。不知什么时候改为‘三原南郊中学\’,让人不能理解?我认识的校友一直呼吁恢复原来的校名——三原中学。它是三原县一个文化的品牌,也是文化上的一个亮点……”这发自内心的话,让我思考良久。
1951年7月,我从泾阳县鲁桥区政府以通讯员的身份,考入三原中学初中部。因它是一座名校,很难考入,自己感到很荣幸和自豪。我是初五四级乙班,班主任是李作人,生物教师。他的身材细高个,讲话简练,思维敏捷,有儒雅之气。讲课讲到得意处,他拿上植物标本,绘声绘色,给大家做示范,有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幽默风趣。他给我班上第一课的情景,我记忆犹新。他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拿着名册,把大家环视了一下,他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好!初中是人生学知识新的开始!”然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工整写了两个大字“忠诚”。他严肃地指着说:“‘忠诚\’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在初中就要树立‘忠诚\’的信念,在学习上采取忠诚的态度、不懂就问,不要装懂,才能学好各门功课。在接人待物上同样以‘忠诚\’态度对待,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说谎话,说谎话的不是好学生!”他简短而有力的话,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以后我班组织篮球队,以‘忠诚\’命名,红字印在白色背心上,在操场上特别引人注目。这个队一直保持到初中毕业。再如语文教师辛介夫,中等个,有些肥胖,一口北京腔,说话时总是笑嘻嘻。他主要给高中二、三年级教语文,给我班带了半学期语文,讲课不看课文,分析课文旁征博引,条理贯通,词句丰富,讲到精彩处,摇头晃脑,吟咏古诗一首,堪称“文学教授”。1952年底,他调入西北大学任教。
1954年7月我考入本校高中部五七级甲班,班主任陈传礼,数学教员。陈老师是细高个又匀称的身材,留着寸头,夏天穿白衫衣,蓝色短裤,走路非常有精神。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陈老师和全班同学第一次见面时,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同学们,今年初中升高中,是比较难的,平均两人取一人。你们考上了高中,多么不容易呀,祝贺你们!升高中的目的就是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就是系统地学一门专业知识,培养有用之材,将来报效国家和人民!”当时听了这段话,我感到好奇?上高中多学点文化,以后工作不看别人脸就行了!更谈不上什么大学?以后工作了深感陈老师的话,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老师讲代数课时,声音洪亮,有节奏感,逻辑性强。讲一个数学公式,他写的一手好粉笔字,工整地写在黑板上,下课时黑板上整整齐齐的数学公式和演算题,犹如排字一样的整齐。他巧动脑筋将枯燥的代数编成简单演算的公式,讲重点公式或疑难题时,声音高四度。讲简单、容易题时,声调低四度。在声音高低中加深记忆和理解。
高一语文老师谭均,湖南人,高大而魁梧。他非常注意对学生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让大家多看小说、散文,写作文时,多观察生活中的事情。他特别强调主题要鲜明,特点要突出。在高二、高三时,我班语文老师李力群,是山西人,为人淳朴,细致严谨。上课时分析课文,深入浅出,出口成章,雅俗兼备。经常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散文。
在他指导下学校成立了“文学爱好小组”,我有兴趣也参加了。他在第一次小组成立会上说:“办这个小组把广泛喜欢文学的同学,组织在一起学些日常有用的文学知识!不论你将来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汉语文学。开口要说话,动手要写作。俗话说得好:背好唐诗宋词,下笔必有神,出口成章,行文有序”!这几句话在我的心坎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用在我的实际工作中。物理老师孙鸿勋,江苏人,细高个,大背头,讲课时快人快语,行云流水,他带情感为我们讲物理美好的意境。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历史老师李楚才,陕西人,曾当过于右任先生的秘书。他讲中国历史,讲到台湾省时,他说:“抗战胜利后,他到台湾住过几个月,台湾的风景很美丽,从台北坐火车到台南整整一天时间。”1999年文化部组织56个民族艺术团赴台湾演出,我作为副团长身临其境领略了李老师的话:“宝岛台湾宜人秀丽的风景”!同时,从台北到台南坐了10多个小时火车,浏览了沿路宜人的风光。他是一个书法家,双手会写草书、行书、楷书。有一次上课时,同学们一直要求李老师双手写几个字,他风趣地说:“上课是主要的,写字是次要的!”下课铃声响起,他左、右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了:“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刚放下粉笔,班上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似乎是经过革命斗争锻炼的知识分子。他走起路来,昂首向前,腰板挺得特别直,像军人一样迈着坚实的步伐。平时穿着整齐的中山服,干净利落,性格开朗,富有朝气。
我们高中一年级学校搬到现在的新校址。新学校的教室,宿舍基本上盖好了。但道路坑洼不平,石块遍地,操场上到处是大小坑坑、土堆、杂草丛生。新学年开始,学校规定每天下午四时到六时劳动时间,全校上千名师生,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苦干了两个多月,学校基本整洁了。春天时节,老师带领全校学生,在校园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在校内小道上栽植槐树、梧桐树,在校外马路两旁栽植白杨和柳树……在我们高中毕业时,亲手栽种的树木已长得粗大了,各种花草开着鲜艳的花朵,校园到处是一片郁郁葱葱,一排排杨柳树,微风清新扑面,为同学们营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
五十多年来,我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的含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尚职责,三原中学的老师们充分履行了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真挚热爱。
中学老师点点滴滴,一言一行和人文风范,一直伴随着我,使我受益终生,为我们树立起了恩师的榜样。亲身感受有以下三点:
第一,诚信的根基。初中第一堂课,老师教导我们:“忠诚”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基点,也是如何做人的出发点。不诚实的人要毁了自己一生,对家、对社会都不利。这个信念在初中一年级就深深扎在我的脑海里。我在工作中和处人处事方面以“诚信”相待,诚恳、宽容、厚道、乐观,是我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我在多年中摸索出:中学学会怎样做人的信念,大学学会怎样做人的方法。
第二,知识的基础。我出了学校,一直在甘肃省文化厅工作。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和戏剧创作打交道。例如语文老师曾经教我们作文时,要多观察生活,多写生活中感人的事情。作文要主题鲜明,人物有个性,特点要突出……在实践中,研究剧本时,首先研究题材是否新颖,主题是否鲜明,人物是否生动感人,作品是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等等,这些知识大部分都是中学老师教诲的,所以在工作上运用比较熟悉。我对书法的爱好,就是在李作人老师的指引下,开始学写毛笔字,从怎样握笔到运笔,都是他亲自指点,经常练习,仿照字帖,学会正楷和行草书基本方法。出了学校一直用毛笔写家信,起草短小的公文,至今用毛笔可以写条幅,多次参加过文化系统书法展览。所以,中学阶段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
第三,生活的准则。从初中开始老师对体育锻炼、讲卫生就非常重视。中学阶段,从早操到课间,从打排球到打篮球,我都是认真学,认真做。从不缺席,除非有病。以后在工作中还坚持,好习惯、好作风,自己至今延用。
追述回忆,来自实践。五十多年来,回顾中学老师的期望和心血,使我心情激动不已。是老师给我知识的启迪,是老师给我情操的陶冶,是老师给我振奋精神的勇气,是老师给我母亲般的疼爱。我思索再三,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一则缅怀、思念三原中学诸位老师对我知遇之恩。二则我回报母校对我的培养及我对母校的崇敬之情。我有今天这样好的处境,与母校老师辛勤培养是分不开的。三则感怀母校在今后办学方针上,发扬敬业精神,塑造健康人格。我祝愿母校新一代继续弘扬老三原中学的光荣传统。在新时期里,学校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对三原中学老师的尊敬,是难以言表的。但在多年深切领悟中用一句话概括:中学老师辛勤的教诲,是我一生中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曾任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现居北京)(E)①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何卫东记者辛建斌)赵某,西安市长安区农民,因装修木料在建材市场退换时,和销售商范某发生争执,继而引发相互殴打,赵某拨打110报案,而后秦都公安分局对赵某及范某均处以同等处罚行政拘留5日并处罚款...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