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从“追星“到“造星”

来源:榆林日报 2009-11-30 13:39   https://www.yybnet.net/

■李苏明

我出生在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春,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因为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我对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天壤之别的变化感触特别深,这些变化包括各方面的,尤其是文化方面,这不,我们家包括我在内的主要成员,就从当年的“追星”一族变成如今的“明星”一族。

我记得,我家最早的娱乐设备便是一台“红星牌”收音机,那是1952年我父亲被评为神木县农村先进工作者后榆林地区公署(今榆林市)奖励给他的。当时,这台收音机摆在我家堂屋正中的柜子上,上面盖着一块红布,比现在50英寸的液晶电视还要气派,引得村民们羡慕不已。

很快,我父亲就把收音机捐给村委会让全村人分享。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收音机成了人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通过这台收音机,我们全村人有空了就挤到村委会办公室收听新闻和天气预报,还经常因为去晚了没有地方容身,虽然信号不怎么好,但空闲时间还是可以收听到梅兰芳的京剧选段、马三立的相声选段、单田芳的评书……因为收音机是我父亲捐出的,所以我每次放学去,他们总能给我挤出个座位来。

听多了,我就迷上了这些艺术大师,收集抄写和他们有关的一切信息,这如同现在的年轻一族追星一样,我们那个年代也“追星”。

在旧社会,我们全家人不知电影为何物,只知道这东西是有钱人的“奢侈品”。而在1956年,陕西省的电影下乡进村活动让我们全家人终于在村里看了场电影,而且是免费看的电影。这场电影的名字叫《霸王别姬》,其实就是用胶片直接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经典京剧舞台选段《霸王别姬》,时长只有45分钟。看过这次“电影”后,我们全家就喜欢上了这个叫“电影”的神奇玩艺,每次听说十乡八村哪里放电影,不管多远父母都带着我前去观看,对我们孩子最大的乐趣和快乐就是每月底那场露天电影。而我们一家被人称为“追影”人,我们一点也不介意,因为大家都是“追影”人。“追影”结束,我还爱收藏电影海报,看完电影就偷偷地去把墙上的海报撕下来,带回家珍藏起来。

那个年代,在陕北榆林农村放映露天电影无异于今天的“嘉年华”,露天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精神食粮与难忘的记忆。我们全家先后看过《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鸡毛信》、《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光阴似箭,露天电影没看几年,很快就是文革年代,在文革十年,我们全家基本没有看过电影,看过的都是看过数十遍的样板戏。1977年恢复高考,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我终于在学校大会堂见到了传说中的电视,不用胶片,不要幕布,只要通上电就可以“放电影”,而且天天都可以看,真是个神奇的宝贝。

在学校,我们班曾接到一项光荣而又神秘的任务,为电视连续剧《中国商人》剧组“跑龙套”。那时候刚刚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电视觉得很稀奇,拍电视就更稀奇,听说这一天不用上课,还可以接拍电视,近距离接触明星,有东西吃,还有钱拿,这样的好事,大家都乐开了花。那天拍的是一场大公司餐厅午餐戏,主角要边吃边商量事儿,我们就是在旁边吃饭的“公司员工们”。副导演让我们男女分列两排,每人穿一件崭新的工作服,端一个快餐盘,到窗口打一份快餐,然后一部分坐下,摆好吃的姿势,另一部分分散于各个角落,等开拍时就端着盘子走来走去。

开拍不到1分钟,主角进来了,骚乱就在突然间发生了,几个该坐着吃的立即放下筷子,几个该端着盘子走的马上放下盘子,大呼小叫地跑过去把高曙光围了个水泄不通,现场一片混乱。总导演气呼呼地说:“乱弹琴,重来!”于是又吃又走。这场几分钟的戏足足折腾了3个多小时,反复拍了几十次。晚上的戏大家乖多了,非常配合导演的命令。可骚乱还是发生了。当电影新秀陶慧敏一出现,“追星族”们又兴奋至极,纷纷拥到演员跟前。汹涌的人潮吓得演员们马上转身一溜烟钻进了面包车,“追星族”们不依不饶地围住了面包车。我也抢了一张纸,奋不顾身地“杀”向被重重包围的面包车。当我满头大汗地从人群中挤出来时,脸上带着胜利的微笑——我手中的纸,已有了陶慧敏的签名。而几个在现场被吓呆的老外对我们的行为表示非常的不解。

大学毕业后由于工作经常需要出差,也方便了我自己的“追星”行动。工作数年后,我有了一定的积蓄,便买了照相机等用于“追星”的器材。我开始用摄像机记录家庭生活的片段、照相机拍摄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并且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我家的相片已有3000多张,录像带有300多盘,相册有30多本。我还先后在电影《西安事变》《老井》《美丽的大脚》和电视连续剧《新乱世佳人》《红日》《金色海湾》等10多部电影和电视的拍摄中演过大小不等的角色。

如今,我家已有9部照相机、6部摄像机,我已成为我家的“大导演”了。我们全家人都是我的演员,我拍摄我们全家人游陕北,追寻陕北风味小吃的生活纪录片,今年8月还在央视《东方时空》之“百姓故事”播放,10月又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快报》播出。现在,全家人走到马路上,经常有人见到我们就要求签名或合影,我们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了。

3000多张照片、300多盘录像带、30多本相册,它们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变迁,更见证了祖国60年的巨变,铭刻着一个时代的烙印。60年一甲子。一甲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算长,但在个体的生命旅程中却是漫长而宝贵的。当我将自己的人生命运融入祖国的发展历程,当我们将祖国的日新月异纳入自己的人生观察,这其间有多少的沧桑与浩歌!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全家“追影”、改革开放初期我“追星”、到如今我不断“造星”,自己也成为“明星”被人追,真的有些匪夷所思。所有这一切幸福生活,都是强大祖国所赐。60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经历的只是千千万万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新闻推荐

张艳茜年的夏天我随陕西省作协赴榆林重化工基地作家采

张艳茜2003年的夏天,我随陕西省作协赴榆林重化工基地作家采风团,在离开榆林16年之后重返榆林。1986年底到1987年的11月,我曾作为省委扶贫工作组的一员,与五位男士一同蹲点在榆林的一个小镇——鱼河镇...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破案能手—田新生2009-12-18 13:35
评论:(从“追星“到“造星”)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